山西老年书画家协会 宣传部
沈晓英,女,字筱轶,号虚白,1953年生于太原,国家一级美术师。1984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为会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四届、五届副主席,四届兼篆刻委员会主任、五届篆书委员会主任,受聘山西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生导师,现山西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识篆津梁》
中国书协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四届、五届副主席,篆书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沈晓英先后应上海书画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之约,编著出版了《篆书书写入门》、《篆书百日通》、《篆书练习》、《小篆识辨指南》等著作,社会反响很好。其中上海书画出版社特约编写的《小篆识辨指南》,因较全面地介绍了小篆的识辨方法和路径,于今经过6年,已再版7次,发行数万册,深得读者的好评。
篆 扇面“文质相含
去年,应三晋出版社之邀,沈晓英又编著了一本更能切合于读者需求的书,名之曰《识篆津梁》。这本书在《小篆识辨指南》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如 “古文字形体演变概述”、“隶变对小篆形体的改造”,在“小篆识辨经常出现的问题示例”中,增加了有说服力的代表性字例;对繁简字、古今字的用法都作了逐字讲解;对《说文解字》上的古文异体都一一列出,方便读者查找;对一些小篆字例又重新书写,力求做到更加美观而无误。上海博物院研究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先生看了此书后赞叹道:“大著切中学篆要害,受益者必多多。当向周围人广为介绍。勤奋如此,令人佩服无已。”这本书的信息量较以前的几本书又增加了不少。力求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学术性统而贯之,并深入浅出地予以阐述。沈晓英说:“希望广大篆书爱好者通过认识篆字,理解篆字,正确的使用篆字,以继承中国古文字文化的精髓,把书法篆刻创作的实践经验融合到学术研究的体系之中,进一步探索具有文化规范意义的篆书艺术新观念,以促进篆书书法艺术的繁荣,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隶书 扇面
附:《识篆津梁》前言
写 在 前 面
汉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几千年来,她作为中华文明神圣的标志,在世界各种古老文字中独领风骚。她不仅记载着灿烂辉煌的历史,也在其自身的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中华大一统的格局中,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提供着最可靠的保障。
小篆斗方《张横渠四言教》
中国书法附著于汉字,并以汉字的建构之规和艺术之美作为稳定传承的基石。纵观历史,先秦以前的篆文字体,凭藉铭铸碑刻等方式得以传播,始终被视为汉字古典样式的代表,倍受尊崇,并为历代所沿用,遂使古文字书体的演进与书法传统得以稳定发展。此乃中国书法以文字为依托,与其它艺术的相异与独到之处。
小篆扇面 《积贤为道》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书法篆刻艺术蓬勃复兴,以古文字为载体的篆书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篆书书法的繁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追寻古文字源流正变的规律,引发人们对篆书文化深入的思考。然而,一些热爱篆书的朋友在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古文字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古文字学知识,经常遇到一些繁难问题而时感困惑,或致书写出错。甚至各级书法展览中的篆书作品时有错别字出现,便是一例。
金文 团扇“无为得天地自然”
为此,本书旨在为篆书爱好者提供识辨篆书的途径和方法,以解学篆之惑,故名曰《识篆津梁》。这些途径和方法多来自作者长期在书法篆刻学习教学和创作中的经验积累;书中也参考了古文字学界前辈专家的论著。希望广大篆书爱好者通过认识篆字,理解篆字,正确使用篆字,以继承中国古文字文化的精髓。并力求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把书法篆刻创作的实践经验融合到学术研究的体系之中,进一步探索具有文化规范意义的篆书艺术新观念,以促进篆书书法艺术在更加规范有序的基础上发展繁荣。
《识篆津梁》后 记
我习篆书近四十余载,自知天资愚钝,然终能一如既往,不曾废辍。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源于这一古文字书体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其运笔与造型,遒劲、圆润、厚朴、茂美、雍容、肃穆、劲健、洗练……风格多呈,无美不具,神往之余,欣然陶醉。她如日月光华曾给我心灵以抚慰,伴随我走过岁月的艰难险厄,走过人生的潮起潮落。
汉篆条幅“老子道德经”
我学习书法始于“文革”初期。时年我才十多岁,就背上了十分沉重、让人备受煎熬的家庭政治包袱。家父1929年就参加革命,经历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为新中国的诞生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却被打入“冷宫”,我们全家也被驱赶到太原东山一间废弃的仓库内艰难度日。漫漫长夜,悲苦无期,父亲终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与无情折磨中含冤而去。“文革”后虽评反昭雪,但却在当时少不更事的我的心灵上留下了永远的创伤。
灾难袭来,四顾茫茫。它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横亘在我的面前。愤怒、恐怖、焦虑、彷徨,贫困与无奈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面对父亲的含冤离去,面对极端恶劣的政治与生存环境,悲愤之余,我拿起了自幼就喜欢的毛笔。最开始的涂鸦,也无所谓什么继承传统,只是为了在残酷的政治压抑下寻找一片心灵的栖息之地,在黑白分明的纸上安放自己伤痕累累的灵魂。五十多年前,置身于那个巨大的历史漩涡中,我无从选择,只能以写毛笔字,宣泄自己内心的悲愤且作生命的抗争,虽是涂鸦,却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使我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下,对书法艺术的钟爱与渴望永远挥之不去,书法所负载的丰富的文化精神,让我的心灵永远宁静、充实与充满力量。当然,这种无形的力量和影响也来自于母亲——一个出身书香门第、1940年就参加革命,曾多年在根据地担任过教师的母亲,在母亲的影响和支持下,我临写了《曹全碑》、《欧阳询九成宫》等很多的书法字帖。毛笔的运转,点画的推移,使它化作力量,融入生命,伴随我走过艰难坎坷,走过风风雨雨。现在想想,造化在为人类设置磨难的同时,同时也是对生命信念的一种考量,环境在改变人类的同时也给予人类无限的创造与发展机遇,也让自己从中学会了坚强、自立与抗争,学会了反省、思考与奋起,而最值得欣慰的是我从此与书法结缘。
汉篆 对联“平生、凹处”
1975年,我参加了李元茂先生举办的首届书法培训班。这也是文革后省城第一家书法培训班。在这里我结识了影响我终身的李元茂先生。李先生诸体皆佳,尤善篆书和篆刻。我向他学习书法的起点也是篆书。源于我已有的一些隶书基础,很快便进入状态,深受李先生的嘉许,以为“孺子可教”。李先生多次教导我:要学好篆书,一定要研究篆书。对每一个篆字的形、音、义要寻根觅源,细心领会。于是,在先生的指导下开始通读《说文解字》,这是让我终身受益的一部书。我遍临秦汉晋唐诸家碑帖,兼摹汉印,朝夕习之,寒暑无间。1981年我又参加了在太原市南宫举办的书法培训,有幸得识水既生先生。水先生亦为篆学大家,大篆及篆刻最为擅长,播誉遐迩,他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学习书法最讲究博临约取,转益多师,我深明此理。随后些我复拜师于张颔、姚奠中、吴连城、阎俊诸先生门下,请他们指导,向他们学习。他们都是耆年硕儒,视我如子,悉心指导,从不生厌。尤以张颔师,对我教益最大。只要去他家,不管他有多忙,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看我写的字,给我讲古文字的常识。他经常关心和鼓励我,对我写的篆字批谬纠错,并说明出错的原委。他给我题写斋名“虚白斋”,既是老庄学说“虚室生白”,纯洁无欲的意思;也是要我永远将自己视为一张白纸,虚己纳物,永不自满。这些都令我十分感动。如今这些恩师中有几位先生已经作古,健在的张颔、水既生先生也年事已高。每每想起他们对我的栽培育导,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甲骨文 团扇“无事且从闲处乐”
我习书法,书法伴我,悠悠已是40余年。回忆起来,始于政治高压,郁闷难解而对书法发生兴趣,中则对书法深度爱好,几乎须臾不可离,终了则以篆书、篆刻为专业,每日援笔操刀,耽之不疲。想人生处处是缘,事事皆缘。我与书法之缘,真乃人生佳缘、美缘、善缘!
近40年来我的主攻书体是小篆,并及篆刻,严以自励,未或少殆。它需要我具备深厚的古文字学修养。小篆上承大篆,下启今文,是对之前繁芜庞杂的古文字现象的规范和总结,也开启了真行草书这些今文字的诞生和绵延。作为古文字最后一种书体的小篆,在文字学上其意义不辩自明,即在书法创作上,也彰显着它独有的生命力。它结体整洁划一,笔势丰富多样,能给书者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每当立于古贤今达成功的篆书作品之前,徜徉于其厚重深远的金石气和书卷气高度契合与完美展现的氛围之内,其高古之气象,醇厚之意韵,深远之情境,总能发人幽思,令人心醉,使人陶然。
小篆 中堂“唐·程颢秋日偶成”诗
我深明欲要在篆书及篆刻上获得成功绝非易事。上世纪90年代起我在山西老年大学篆书篆刻班讲课,历14年之久。2005年,我又应山西师范大学聘请,为书法硕士研究生讲篆书篆刻。教与学的互动,促使我对篆书学习的规律、要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思考,结合学员的实际,认真编写讲义,其意义在于把书法篆刻领域中的实践经验和对古文字的见解巧妙地融合到学术体系之中,同时撰写了一些论文,这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有学者指出:“善书必先明字,论书亦必先陈述文字,文字观或为书法观之基础。”我的学习、创作和教学,证明了这一论述是正确的。
汉篆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对联
我先后应山西人民出版社之约,编著出版了《篆书书写入门》,应上海书画出版社之邀,编著出版了《篆书百日通》、《篆书练习》等著作,互联网上的篆书书法教学均采用了我的教材,社会反响很好。在教学期间,学生们经常提出的问题除了书写技法之外,最多的问题就是形体相似相近的篆字如何识别。我就把他们提出的问题以小篆为基准,分门别类,认真研究,记述归档,以便在教学中准确运用。2008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又约我编写《小篆识辨指南》,我认真撰写,如期出版。这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小篆的识辨方法和路径,以及常见小篆疑难字的释读、小篆形近字的辨识等,力求做到举重若轻,以简驭繁。于今经过六年,此书已再版6次,发行数万册,深得读者的好评。这些著作的出版和流通,使我看到了在书法艺术逐渐回归传统、开启新的历史时期的今天,篆书作为一种经典书体也在随着时代的演进历久弥新,与时俱进。文字学与书法篆刻学之间的关系重新得到了加强。我相信,她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习书者去关注她,热爱她,去从事篆书的学习和创作。
小篆 条幅“平则得中”
近日三晋出版社与我约谈,要我在已往出版的著作的基础上,编写一本更能切合于读者需求的书,我欣然应允了。我名之曰“识篆津梁”。“津梁”就是方法,就是路子。方法、路子对了,才能把篆字写得正确、准确,而不致以讹传讹,贻误后学。这是我从事篆书学习、创作和教学的原则和立场。这本书以《小篆识辨指南》为基础,结合教学需要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增添了“古文字形体演变概述”、“隶变对小篆形体的改造”两个部分;在“小篆识辨经常出现的问题示例”中,增加了有说服力的代表性字例;其中对“古今字的用法”中的选字都作了逐字讲解;对在《说文》上异体难查的字逐一列出,对一些楷篆形近字增加了字例,力求做到更加完美而无误等。总之,这本关于篆字识辨的信息量较以前增加了不少内容。力求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学术性统而贯之,并深入浅出地予以阐述。这里溶进了我四五十年体会和经验,希望能有裨学者,为弘扬和发展小篆书体的学习和创作发挥一些作用。
山西老年书画家协会阎文崑主席、副主席沈晓英
这本书的完成多赖于三晋出版社张继红社长的大力支持,在撰写的过程中,多次向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柴建国先生就本书部分内容进行过商讨,得到先生的悉心指导,在即将付梓之际,我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谬误之处,恐在难免,祈望学界同仁及读者多予批评指正,则不胜感激之至。
沈晓英 于虚白斋
山西老年书画家协会 宣传部
2020年7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