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在郑州乘坐滴滴顺风车深夜遇害,滴滴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媒体和监管部门穷追不舍,想必滴滴也倒吸了一口凉气。
空姐遇害与空姐乘坐的是滴滴顺风车、嗒嗒顺风车、团团顺风车或是传统出租车本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那天合乘的不是空姐杨某某,也许当晚的惨剧不会发生。但是,只要还是这个司机刘某华,在他认为“对的时机”和“对的人”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类似的惨剧恐怕很难避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滴滴有点躺着中枪的味道。但是滴滴方面这次看起来配合积极,态度诚恳,行动迅速,有必要先为滴滴点个赞!
但这不意味着滴滴做的就都是对的,让人想“喷”的地方也不少。就拿乘客安全问题诱发的整改措施来说,好像跑偏了不少,甚至有本末倒置之嫌!
先说人车不符
从滴滴的几项整改措施和滴滴的用词上看,滴滴最有底气的好像是“专项整治人车不符,坚决零容忍”,并不惜工本设置“人车不符”举报奖。恰恰是这一点暴露出滴滴在安全问题上的认识盲点从而在措施上的隔靴搔痒。
车只是个载体,是被人操纵的工具,不是施动的主体!乘客的主要诉求是及时、安全地将其送达目的地,车牌问题本不是她应该关注的核心。从规范经营、维护市场秩序、甚至城市管理的角度,整治人车不符,无疑是必要并且正确的;若是从乘客安全的角度,它就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如果,坐在司机位置的那个人有了歹意,车就只是一个被他操纵、为他服务的工具,不论车身上的标签是对还是错,它不决定事情的结局。出了问题,车为什么要背这个锅?
既然是这样,从乘客安全的角度,滴滴就应该把关注的重点和对乘客的安全提示放在司机位置的那个人身上! 滴滴要整治人车不符,你告诉乘客怎么核实“人车相符”了吗?乘客具备核实的条件吗? 滴滴顺风车合乘双方的乘客一方原本能看到车主,也就是司机的头像,上车的时候本来可以比对核实一下,经过整改以后,这个当前唯一可行的“核实”渠道也没有了,你怎么知道坐在司机位置上的那个人究竟是个什么鬼!快车乘客同样看不到司机的图像,无从核实来接她的那个人是不是那个“对的人”。这究竟是更安全了还是更不安全了?
半个月前我曾经发过一篇博文《滴滴司机身份重要还是滴滴运营车身份更重要?》,说的就是这个认识误区。我临时变换车辆跑过快车观察过,“胆小”的围绕身份不符的车前面瞧瞧、后面瞅瞅,再反复对着手机瞅瞅,不敢上车,甚至也不打电话或者拉开车门check一下,焦急地“遥望”她那辆“对的车”何时能来;“胆大的”,管他三七二十一,拉开车门就上。但是不管胆小的还是胆大的,几乎没有人认真核实过司机位置上的那个人,是不是那个“对的人”。仔细一点的乘客会问“你是某某师傅吧?”谁坐在那个位置都可以回答“是的”。而不敢上车的,受误导或者错误的引导,专注点完全在“错的车”而不是“错的人”上面。即便是比较关注“错的车”的乘客,更多的是从上错车不能及时顺利回家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人生安全的角度。
滴滴既然能够臆想“人车相符”了,开了“对的车”去接乘客的司机就是那个“对的人”,滴滴同样应该臆想到,那个“对的人”有可能被“不对的人”控制了甚至抹了脖子,被冒名去接了乘客。如果乘客在上车前没有条件核实“人车相符”,那么“人车相符”更多层面上只是适应秩序、规范的监管要求和自身经营的需要,是滴滴后台主要服务于滴滴自身的一堆数据,只能供事后追索,对于乘客的人生安全预防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只有让乘客也能够有条件核实比对“人车相符”,才一定程度上对乘客的人身安全预防起到作用。而滴滴的整改似乎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再说说人脸识别。
滴滴把强化人脸识别作为顺风车一项重要整改措施,但这对提高乘车人的安全性,只是隔靴搔痒,与整治人车不符对安全预防的作用没有本质的不同。在乘车人没有手段对车主或者司机进行身份“鉴别”的条件下,不管过程中多么频繁的刷脸,都只是滴滴后台的自娱自乐。你把车主的脸刷脱一层皮,也没有解决合乘人是否遇到了那个“对的人”的问题,更何况“有牌的人”中也不乏梁上君子。
相反,频繁的刷脸对合乘的双方都不是很好的体验,对节约资源绿色出行的顺风车似乎形成了不小的冲击,近几日至少是坐的减少了,拉顺风的车主更少了。拿自己在滴滴顺风车重新恢复上线后的体验为例吧。开机上线发布行程,第一次刷脸;确认同行时,第二次刷脸;出发接同行的人,第三次刷脸;点击到达乘客约定地点,需要第四次刷脸。刷脸是否成功,对光线、周边噪音还有信号都有要求,每次刷脸,脖子扭酸了,反复几次才能通过。那天那个乘客晚到几分钟,这几分钟里如果在半夜,司机被发生什么都有可能。本以为当乘客上车出发前,需要一次刷脸的,因为这是乘客唯一可以见证车主验证身份的机会,系统却没有要求刷脸。从另一面说,假设乘客上车后、出发前,还有一次刷脸,如果在深夜合成双方着急回家的情况下,黯淡的光线或者软件的原因,倒腾半天刷脸不过,合乘双方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尴尬体验?
不是说不应该刷脸验证身份,但刷的时机,刷的次数,脸刷给谁看,对乘车人的人生安全预防是否有直接的帮助,值得滴滴们去思考和探究。
没有必要对滴滴整改的措施逐个解刨。让乘车人有条件或者手段在上车前核实比对司机的身份,不是预防人身安全悲剧的金钥匙,但应该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
至于滴滴为什么没有或不肯在这个方向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一定是有隐情的吧?
那是后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