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依旧是白天读书,晚上写字!画画还没安排上。
读的挺杂。开始读《江花随我开:石涛绘画的躁》。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但多少能知道一点。

《江花随我开:石涛绘画的“躁”(文人画的真性)》
朱良志
8个笔记
总序
>>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为有知识的文人所画的画),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人画,就是“人文画”——具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绘画,绘画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
2024/6/18 发表想法
绘画追求和表达的是生命的本真!
>> 文人画发展的初始阶段,“真”的问题就被提出。五代荆浩《笔法记》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观点。在他看来,有两种真实,一是外在形象的真实(可称科学真实),一是生命的真实。荆浩认为,绘画作为表现人的灵性之术,必须要反映生命的真实,故外在形象的真实被他排除出“真”(生命真实)的范围。水墨画因符合追求生命真实的倾向,被他推为具有未来意义的形式。
>> 东坡等认为,形似的描摹,并非真实,文人画与一般绘画的根本不同,就是要到“骊黄牝牡之外”寻找真实。画家作画,是为自己心灵留影。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只能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作为“性”的真实。
>> 明李日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由“得势”到“得韵”,再到“得性”的三个阶段。中国早期绘画有一个漫长的追求形似动势的阶段,如汉代在书法理论的影响下,绘画就有此特性。自六朝到北宋,在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理论影响之下,又出现了对画外神韵的追求,画要有象外之意、韵外之致,从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到北宋画人对活泼“生意”的追求,都反映出这内在的义脉。但自北宋之后,在文人画理论的影响下,由于对绘画真实观讨论的深入,绘画中出现了一种新质,就是对“性”的追求,此时绘画的重点过渡到对生命本真气象的追求。从元代到清乾隆时期的文人画发展,从总体上可以归入这“得性”阶段。
引言
>> 文人画讲究静气,讲究优雅,而从表面看来,石涛的艺术可以说是又“躁”又“硬”,他的画看起来不守传统,充满喧嚣躁动,任由“万点恶墨”恣肆飞舞,有时浓涂大抹,形式与文人画传统迥然不同。
>> 石涛说自己的画“空空洞洞、木木默默”,其实暗含他是无法之人,是艺道的透脱自在人,不受传统法度的约束的意味。
>> 远在南昌、一生没有见过他却引以为至交的八大山人也看出了这一点,八大说:“南北宗开无法说……禅与画皆分南北,而石尊者画兰,则自成一家也。”[6]又说:“禅分南北宗,画者东西影。说禅我弗解,学画耶得省。至哉石尊者,笔力一以骋。”[7]“无法”成了石涛的一个标记。
>> 理解石涛的“躁”,还要从他的“法”,从他越出文人画规范的内在逻辑中寻找原因
又读了一本书叫《万有汉字》,读了20页。此书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解《说文解字》,对于学书法的人来说读读大有好处!五百四十個部首是解讀小篆、掌握漢字的總綱。
但是到了此刻,我脑子已经不记得早上读的书了,把微信读书的笔记粘过来,也只是知道自己读过而已!
好吧!我接纳自己的健忘!
还有一本书《爱情刽子手》,我读完了第一个故事。故事写了一个70岁的老妇在62岁时爱上一个30多岁的心理治疗师,又在相爱27天后被抛弃。后来八年中一直处于思念对方的执念中。曾经自杀,被抢救回来。作者为其做心理治疗,但是剧情真狗血,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作者记录的自己行医经历中的原型人物,真觉得不可思议!读了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众生皆苦,苦在欲望里,苦在不能认识自己,更不能认识他人。我们只是自以为是的以为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而红尘中多是悲伤客。许多的是非恩怨情仇,根源在于当事人的心理问题!这个老太太的对自以为是的爱执念根源是对衰老的抗拒和虚无的恐惧!
晚上继续练字,可以大胆按下去,但提笔仍不自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