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欢迎收听静雅读书,我是小雅。本周我和小静与你分享的书,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介绍的是作者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成果。这是静雅读书为你推荐的第10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虽然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但作者并没有用只有专家才能看得懂的语言来叙述,全篇通过一位青年和一位哲人之间的对话展开,青年提问,哲人回答问题,通过案例透析道理,通过对话展示智慧,展现了哲学家阿德勒思想的精髓。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关于勇气的心理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很适合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太需要敢于选择的勇气。
阿德勒是心理学界第一个提出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体系的人。
弗洛伊德认为,你今天的现状,来自于过去的经历,来自于你的环境和周围的人。他最广为人知的观点是,一个人成年后生活的不幸,是由其童年经历的心理创伤决定的,一切都是过去的错,原生家庭的错。这种从不幸中找原因的观点,被心理学界概括“原因论”。
但阿德洛认为,你今天的烦恼只跟你自己有关,与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与过去发生的经历也无关,他倡导的是一种“目的论”。他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原因论和目的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举个例子。
假如我们因为感冒发烧去看医生,医生只告诉你,你之所以感冒,因为你昨天出门时穿得太少了,着凉了。除此之外,医生既不给你开药,也不帮你治疗,仅仅停留在帮你找出感冒的原因。他只负责告诉你,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错不在你。这就是原因论。
但我相信大部分医生不会这么做的,他们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开具处方,吃药、打针,或者拍x光片,同时,医生也会提醒病人,要多喝水,注意休息等等。所有的治疗方法和建议,都是指向帮病人走出痛苦、恢复正常生活的目的。这就是目的论。
❝
作者说,人是可以选择改变的,有的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个小姑娘,有严重的“脸红恐惧症”,一见到人就脸红,看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这让她十分苦恼。于是小姑娘跑来问哲人,自己该怎么办?
哲人问她,如果你的“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什么?
小女孩说,她有一个想要交往的男孩,一旦治好了“脸红恐惧症”,她就要马上向他表白,希望他们能够交往。
在这个故事中,哲人认为,小女孩之所以会患上“脸红恐惧症”,又总是治不好,原因不在“脸红恐惧症”,而在于她可能根本就不希望治好,因为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个症状。
对小女孩来说,最害怕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拒绝,她最想逃避的事情,是失恋可能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
但是只要“脸红恐惧症”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即使她被拒绝了,她也可以继续停留在如果治好了“脸红恐惧症”,结局就会不一样的幻想里。
哲人并没有帮小女孩治疗“脸红恐惧症”,而是首先让她接受现在的自己,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做法叫做“鼓励”。
小女孩故事的结局很美好,后来她跟朋友一起和那个男孩出去玩儿,最终那个男孩先向她告白了。
关于选择的勇气,在生活当中无处不在。
就像作者在书说的,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安,与维持现状带来的不满,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
有的人向往创业的激情与自由,却舍不下体制内的安稳。有的人厌倦了办公室政治,却敢怒不敢言,委曲求全;还有的人明明爱上了一个人,自卑到心口难开,却劝自己一切随缘。
「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我没做到,而是我本可以。」
了解了阿德勒的心理学,我们会发现,这句话并不是鸡汤。我们不可能让时空逆转,也不应该永远生活在过去的束缚之下。
如果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努力克服挑战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正在考虑转换职业轨道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想尝试放下过去,重启人生的人,我强烈推荐你读一下这本书,因为我们都需要这种给过去的经历赋予意义的勇气。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与你分享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聆听,我和小静在这里等你,我们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