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是个很有意思的导演,不是说他人有意思,而是说他的经历,非常的有趣。从北影毕业,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他的同辈们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遭遇着类似的事情,作品被官方禁掉,拿不到国内公映,也不允许播放,偶尔能看到,那也是十几年前,在街头巷尾和有颜色的小光盘混杂在一起的,盗版音像店了。这一代导演,被人称为可以表达自己个性,在官方看来又充满叛逆的一代,他们的电影被禁,但从没有阻止他们的电影在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头彩,贾樟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对贾樟柯的作品充满了亲近。想了想原因,一则是贾樟柯一直能把这些作品串起来,总让你产生一些亲近感。这就好比你在街上遇到一个陌生人,他跟你说吃了吗,你说,神经病。但他要是先介绍,我是你表哥的二舅,上次他结婚我们见过的。这时候你肯定会说,二舅好,我吃过了,然后继续聊下去。电影也是如此,当看到熟悉的场景,老感觉似曾相识,就去想在哪里见过,什么时候看到过的,哪部作品。想来想去,很多时候就不去骂了。
亲近感不仅仅是贾导会去串作品,又关乎着他的作品,本来就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他拍自己的家乡山西,拍汾阳,拍大同,看到这个场景,你就会说,咦,这就是二十年前那里的样子,那里的场景,那里的矿区。他拍三峡好人里面用了不少镜头去反映拆迁和库区移民,那你看了就觉得很真实,确实,那就是以前拆迁的样子,那就是库区移民的情况,这符合了你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而银屏只是把他们再现。
那在贾樟柯的电影里,这些熟悉的人物,有1995年的北漂王小山(小山回家),有1997年的汾阳扒手小武(小武),有1979-1989这十年里的小县城文工团(站台),一直到大同的斌斌出现(任逍遥)。这个国有工厂改制破产浪潮中的失业工人的孩子,名字和背景也会在随后的作品中出现。在三峡好人里,又呈现了另外一幅场景,贾樟柯开始尝试把人放到陌生的背景里,他把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都放到了奉节,这个三峡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地方,而背后的背景,是巨大的世代变动,是无尽的移民浪潮和拆迁。(三峡好人)而后,他用八个工人的故事,里面三个虚构,五个亲历,去讲述一个国营军工厂在50年变迁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变动。(二十四城)
他用十八个人物的亲身经历,去讲了跨度80年的上海滩。这背后有着时代的关键词,“殖民”,“革命”,“解放”,“改革”……
2013年的天注定,讲述了真实的事件,当个体被剥夺了尊严,暴力开始抬头。(引自看理想公众号)一个女人被逼到了墙角,她忽然想起自己有刀(现实事件对应邓玉娇)。这又像不像昆山的龙哥砍向于海明,而老实巴交的大叔逼到去夺刀。
1999-2025,这是第一部讲到未来的故事,山河故人,背后却又在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涛儿嫁给了张晋生,而没有选择梁子。这符合那个时候所有人的择偶标准,但背后,却又有时代框架的推动。
然后是这部《江湖儿女》,同样的时代背景,贾樟柯去讲了一个江湖,一个变与不变的故事。
喜欢贾樟柯的电影,是因为社会变迁是一个大的背景和框架,他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下,用许多小人物的琐碎日常,用满满的细小叙事,把这些故事再现。真实,当然真实,我们在每个故事里都能找到类似的事情,因为这就是这个时代。
同时,这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无力感。大概就是,江湖尚有儿女,山河已无故人。
说个好玩的点。昔日被打上叛逆和个性的贾樟柯,如今已是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这个转变,蛮有意思的。现如今的贾导,片子也不会被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