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连成一片的菜园里,星星点点布满了在播种的村民。桂姨家的菜地靠着进村的这条唯一用水泥铺就的“小康之路”边上。
“桂姨呀,又种这么多白菜?这回要管几家的菜篮子呀?”
“嗯呵呵…多种些吧!县城的外甥们吃个方便……”
桂姨今年89岁了,是这个村里不多数的高龄老人。她是从20公里外的村庄嫁过来的,娘家在当时算的上富裕人家,父亲给地主家做账房先生,是旧社会少有的文化人,眼界和思想要先进于那个时代,所以桂姨家四姐妹都是读过女子私塾的新女性,就凭这一点在当时的农村,那是相当洋气和新潮的。
受新潮思想的影响,桂姨的一生都不曾过过女子该过的那种日子。待字闺中时上有父母姐姐庇佑,生活又足够优渥,除了读书识字针线活她是不屑于精进的。
许是成分的问题,嫁人后日子过的很清苦,丈夫似乎一直都是病怏怏的不够健全,但这似乎并没影响到桂姨对生活的热情,年轻的时候,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穿街走巷的牵线搭桥给人做媒,因为她喜欢吃猪头肉,她从不掩饰这一点。
桂姨生了三个儿子,三座瓦房都是她一手操办,和泥磊砖、锅台炉灶总有使不完的劲儿,老伴二十几年前就撒手人寰了,如今留下她一人,但也从不离开她那两块菜地,对于一生都与土地打交道的人来说,大概泥土的芬芬就是她全部的寄托。
好在儿子们都在眼前儿,儿子们又有了子女,这也算是儿孙满堂了,孩子们对她稍有细致点的照料,她就会浑身不逮劲儿:“我硬朗着呢!还没到人伺候的时候!你们快忙你们的去吧!”
每隔一两周,县城的三个或两个外甥就结伴买些她喜欢的吃的去村里看桂姨,这是她最开心的时候。她喜欢女儿,可命里没有啊!遗憾了一辈子。她的外甥女儿也都是六七十的老人了,劝她:“姨呀,你再不种吧!都要90的人了……”
但每次她还是会像对待孩子一样:“你姨挺好的,这不硬朗着嘛!”
一遍满院子转悠,院里院外的摘瓜摘豆的。
“菜多拿点!还有萝卜够不够?土豆捡捡,捡大的拿!那屋袋子里的黄豆子和花生都捡好了拿上!你们回去再分点给孩子们些……”
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的有多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当劳动是种快乐时,生活就是美的。桂姨就是这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