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运用行为控制策略,控制问题行为发展
行为控制策略包括强化良好行为和终止问题行为两个方面:一是强化良好行为,用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良好行为一旦得到认可和赞扬,就会对学生产生示范和导向作用,成为课堂上其他成员学习或模仿的榜样。同时,通过鼓励和强化进行中的良好行为或新的良好行为,可抑制或终止其他问题行为。二是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终止问题行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信号暗示。教师可用突然停顿、走近学生、眼神暗示等,提示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是幽默提示。教师可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制止或纠正已有的问题行为。
三是创设情境。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或者让他们做一些其他相关的事情,如开展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活动。
四是有意忽视。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隐含着想引起他人注意的期望,这时,教师要有意忽视,使学生自觉没趣而改变其行为。
五是移除媒介。有时学生在课堂中做不相干的事,如看漫画等,教师可将这些东西拿走,清除媒介物。
六是正面批评。如果上述方法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就要进行正面干预,对其进行严肃批评。
七是劝其暂离课堂。有时学生之间发生对抗性冲突,引发课堂混乱,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对此,教师要进行“冷处理”,可以劝他们暂时离开课堂。
八是利用惩罚。对于有些较严重而又难以制止的问题行为,可适当利用一些惩罚措施,惩罚运用得当,也可起到制止问题行为的作用。
②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是指利用多种知识与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问题行为,养成良好行为的过程。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第一,矫正认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正确认识问题行为。
第二,消退问题行为。消退就是清除、纠正严重的、习惯性的问题行为。
第三,塑造良好行为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