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干货站”

作者: 涅槃偏偏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21:44 被阅读15次

    写作“干货站”

                                偏偏

    入“简书”已有一段时日,陆陆续续写了几万字,也获得了少许的称赞。期间有迷茫,也有兴奋,现在归于平静。所写文章有幸被编辑赏识,让我谈谈写作的方法。然则惭愧,鄙虽读书勤奋,可赖天资有限,文笔拙劣,实难堪大任。可别人相邀,盛情难却,于是动笔书写一二。于是向“简书”求救,抱着虚心求学的态度,涉猎了大量有关谈写作的文章。

    诚然,有些人的写作分享干货多多,却也大量充斥着“标题党”“培训党”,他们为博流量、博关注,把标题写得哗众取宠,动不动“月入上万”,动不动“关注上万”。洒一些鸡汤,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语,最后附上某某培训课,如此而已罢了。“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简书— 一个优质创作社区”,吾乃粗人,实难理解如此“优质”?

    呜呼,“牢骚太盛防肠断”,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写散文、小说的一些感慨,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一)在生活中写作——谈内容的真实性。

      历来名家小说散文,真情流露者确乎感人。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小的时候喜欢读文笔华丽的文章:古今中外无所不知,诗词歌赋引经据典。钦佩之情油然而发。这些令人“轰然”心动的文章确乎会让我们感慨一时,可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加,大多数人越来越喜欢上阅读“烟火味”“生活味”的文章,语言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读完常引发幽幽深思。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铁凝的《哦,香雪》。就算是写的略显华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确乎是作者亲身经历,真情流露才能打动世人成一代名篇。

    所以我认为,没有生活经历的写作,大多是空穴来风,也很难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在发掘文章素材,寻找写作灵感时,我们不妨来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重温一下走过的路,或者和父母、亲朋好友拉拉家常,也许灵感就在不经意间迸发。

      源于生活的作品,源于自身经历的作品,无论思想飘的多么遥远,就好比高空的风筝,它的线牢牢的攥在手里,扎在土里,从未脱离。生活即写作,这是文学创作真实性的需要。

    建议:走曾经熟悉路,谈曾经耳熟能详的话题,在不知不觉的感悟中发现素材。同时可以阅读自己擅长领域,擅长体裁的名家作品。例如你对乡村生活比较熟悉,可以关注一下乡土文学的作品像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就是相当不错的。当然了,如果有条件可以看一下当地的乡志、县志,帮助也是很大的。

    (二)在观察中写作——谈语言的圆润而不失灵性。

        读书人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件事情,同一事物,有的语言干干巴巴、生生硬硬,有的矫揉造作、挖空心思,而有的或生动有趣,或平实感人,或耳目一新。这些差距其实是语言功底的强弱所致。像张爱玲笔下形容仙人掌花“像吐出的蛇信子”,多么逼真,又多么的与众不同。像《呼兰河传》中描写“火烧云”的片段,可谓把晚霞写绝了,可以说“前无古人”后也很难有“来者。”

    语言功底是特别考验写作人能力的一项硬指标。我承认,有些人的语言天赋的确超乎常人,可谓是“天才型的语言天赋”。但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谈论天赋,我只想谈谈如何通过后天的努力来磨练自己的语言功底,把语言打磨的珠圆玉润而有不失灵性。

    打磨语言,除了长时间的熬,平时还要细致的观察。

    我认为,既然文章的语言是人们的口语加工起来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语来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库。例如你想写买卖的场景,不妨去商场刻意聆听商贩们的对话。同时观察他们说活时的动作、神态,从中发掘出信息岂不更好。

    同时语言的锤炼,需要打开思路,不要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跨领域去阅读。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我们可以读一些历史书籍,历史书籍语言的准确性、厚重性,仔细揣摩是相当的有意思的。还有一些像建筑、科技等方面的书籍也可以看看,工科类书籍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通过细细咀嚼书中的语言,借助巨人的肩膀上去看世界,是不是可以更好的望向远方哪?

    建议:语言的锤炼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推荐《南渡北归》《古文观止》《菊与刀》三本书进行细细品读,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三)在临摹中写作——谈文章的骨架。

    为什么要用“临摹”这个词呢?我主要是基于自己是野路子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也曾经迷茫过写文章是不是得有“套路”走才可以哪?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后,我发现技法都是理论性的东西,就好比你学会了各种游泳的姿势,可当你真正要下水时却发现你根本不会游泳。所以,我想到了学习书法的技巧,临摹名家名帖,是不是学习写作也可以临摹名家名篇的作品,从中窥探出一丝丝的蛛丝马迹,察觉出文章的骨架而为我所用哪?从这一点出发,我会系统的阅读作家的作品集子,特别注意写作的惯用思路,同时思考这些“骨架” 可以适合哪种体裁的作品写作,久而久之就会发现了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就会在你写作中有意识的渗透进去,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成为自己的写作“骨架”。

      “临摹”名家名篇的作品结构,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囫囵吞枣,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弄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

    补充:厚积方能簿发,没有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作为积累,是很难写出优质的文章的。如果觉得自己写不出东西来了,不可使劲强弩,这时候是不是可以静下来好好给自己充电呢?

    上述主要从写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谈了谈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还请海涵。

                                                                                                                  2019年1月7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干货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hi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