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转载分享|我依赖你,但也敌视你——自虐性人格的内心冲突

转载分享|我依赖你,但也敌视你——自虐性人格的内心冲突

作者: 心家园成长工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11:58 被阅读0次

马增春

写在前面的话

内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通病,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让孩子陷于内疚,迫使孩子学习或者做事。这往往容易形成自责、自虐强迫性重复倾向。弗洛伊德在一百年前提出了“强迫性重复”的概念,他在治疗来访者的过程中,震惊地发现,人总是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某些让其痛苦不堪的模式,这些重复似乎具有某种强迫性,带着某种宿命的味道。人在无意识中重复悲痛经历,似乎尝试在重复中去修通曾经的伤痛,却又无力回天。

近几年来因为一点挫折、不如意而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中学生自杀的新闻每周都有报道;同时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毒品、赌博、电子游戏;国际社会上的暴力事件更加残忍。深入的心理分析发现,在这些人群中,很多人的人格结构中有自虐倾向。

历史上的杜十娘将自虐做到极致,她曾为青楼女子,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将全部希冀寄托于绍兴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然而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

自虐的三种表现形式:1.内心认为不够好,伤害自己;2.内心认为不够好,激惹别人伤害自己;3.让别人难受,让自己难受,自己永远没有幸福的可能,自己不值得拥有,是一种人格障碍。

自虐有强迫性重复倾向,总是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某些让其痛苦不堪的模式,带着某种宿命的味道。人在无意识中重复悲痛经历,似乎尝试在重复中去修通曾经的伤痛,却又无力回天。

自虐倾向的人格形成来自于童年经历,在缺少尊重、肯定、温暖和爱的环境下,孩子内心缺少安全感,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失望、愤怒等不良体验。因为恐惧惩罚、害怕失去父母关心、爱护和爱,所以不能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也不敢批评、指责父母。

因为社会文化提倡父母的权威性,道德上要求孝顺双亲,社会共识认为子女批评父母是不对的,是要受到谴责的。在这种情形下,胆大的孩子可能会反抗,但反抗过后会难过、后悔、有罪过感,而胆小的孩子不敢表达不满,甚至不敢想象父母会错,但他感到一定有谁错了,既然父母是对的,那一定是自己错了。这不是理智的推理,而是源于恐惧的一种情感作用。

在这种不利成长环境下,儿童觉得周围的一切都令人沮丧,只是无奈地迎合父母的期望,他的自主能力逐渐丢失,对事物的判断标准越来越模糊,最终判断力彻底离他而去。这样的过程令他意识不到自己是在逃避,将父母的准则作为自己的判断来扮演独立,潜意识认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父母让我做的,那我就不必负责任,借此也摆脱父母的约束。

个人也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坚强,但这种懦弱的坚强,就像用紧身胸衣来保护受伤的脊椎。孩子迎合父母的准则或期望,令他免于遭受责备与攻击,暂停了与父母的冲突。同时,对父母准则的坚持,给他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的内疚感是一种美德,是道德感非常敏锐的表现,将“比别人道德高尚”来作为鄙视他人的资本,并将父母曾经带给他的创伤转嫁给别人。

这种人的自虐冲动的原因是:他感到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自己,必须每时每刻遵从他人的期望。他没有意识到,把自己的期望和准则交给别人主宰的正是他自己,他在责任的压力下感到窒息,他形成一种办法来战胜别人,那就是比别人更正直,更有美德。为了保护自己的美德形象,他压抑了不好的、自私的内驱力,但导致人性中最有价值、最具活力的自主意愿、自发情感、独立判断等也被压抑了。

自虐性倾向的部分真容是对抗生活困境、减轻焦虑的特殊策略,目的是获得安全感,但也带来了他不愿意的软弱。软弱意味着危险,同时别人对他软弱心理的嘲笑,更令他鄙视自己的软弱,软弱令他循环往复无休止地生发恼怒,这是心灵世界的灾难,灾难引发幻想,在幻想中,他是伟大的发明家、作家、领袖等,这种幻想进一步加剧心中的落差感。

自虐性倾向的人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是充满敌意的,产生敌意的根源是:

1.对父母、配偶的寄生期望,自己缺乏活力、勇气和主动性,想到什么就向父母、配偶索取,但没有 能够满足他的寄生期望,他会失望而持久生闷气,觉得被抛弃、玩弄,但没有正当理由生气,变成了对他人的愤慨。

2.对别人的轻微忽视或不恭都极为敏感,报之以盛怒,但不发泄出来。自己觉得自己微不足道,笃信别人也觉得他无关紧要。一边依赖一边憎恨他人的冲突逐渐加剧。

3.不能容忍父母、配偶的疏远,他自己觉得自己像个奴隶,痛恨自己的依赖心理,视为耻辱。别人对他多么体贴,他内心深处不自觉产生抵抗情绪。他觉得自己像是蜘蛛网上的苍蝇,而别人则是主宰他的蜘蛛。这种敌意是一种难以脱身的危险,他既离不开父母或配偶,又害怕疏远父母或配偶。

自虐性倾向的人际关系冲突归根结底是敌视重要他人与依赖重要他人之间的冲突。

自虐性倾向的人为了达成自己的意愿,会不自觉夸大痛苦和需求,以一种痛苦无助、可怜兮兮的姿态来索取需求。以受害者自居,幻想自己遍体鳞伤,恨不得自杀在伤害者家的门口。

自虐性倾向的人唯有消除既敌视又依赖重要他人的内心冲突,让自己不再痛苦,才能从依赖中得到满足。而他消除内心冲突的方式是在反常行为和幻想中抛弃所有的自尊、尊严和力量,让自己没有自我,而只做一个软弱的依附者,让情感完全沉浸在痛苦中,让那些本来无法忍受的痛苦得到缓解,并且变成一种快感。

沉迷于痛苦,夸大这些痛苦,让不愉快的经历失去现实感,缓解那些无法忍受的刺痛。虱子多了不咬人,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的变化。虽然苦难令人感到痛苦,但如果苦难更加猛烈,达到极端,也许像鸦片一样能够麻木痛苦。这种仪式像是宗教狂热、节日狂欢,自虐性人格结构不允许其它形式的满足出现,只能沉迷于痛苦,沉迷于自我鄙夷。

自虐性倾向的人有深深的软弱感和无能为力感,这种感觉表现在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感觉到生命的无意义和虚无,这种感觉像芦苇随风摇摆,像命运在他人手中,自己无法支配自己生活,不得不让他人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和决定的感觉。这是一种个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预感大难临头,但期待奇迹发生,而自己可以一动不动。

这是一种离开他人就不能生存、不能享受的感觉,是一种像奴隶一样任人摆布的感觉。通过沉浸在痛苦中获得满足,把自己消融在某种更巨大的东西中,消除自己的个体性,放弃自我及自我拥有的怀疑、冲突、局限和孤独,从肉体和精神紧张后进入梦乡,进入麻醉中,来获得最后的满足。

与自虐性倾向相反,积极心理学提倡个人的独特性与唯一性,自我是分离实体,在发展自己特殊才能的过程中,在征服世界和主宰自己的过程中,在成为生产性的人和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幸福,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假如将人比做一个容器,这里面有身体、思想、感情、感觉、关系、环境、营养、心灵等八个部分,这些部分之间往往产生冲突,需要个人接纳、理解、确认当下最确切的身体感觉,进而采取灵活的应对方式,引入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因素,修正淡化过去僵硬刻板的个人图式,清楚知道自己的语言、想法、身体、行为。

当然自己会被别人影响,但自己可以决定接受何种影响,自己可以决定对此影响采取怎样的行动。放弃那些挫败或限制自我的方式,建设性地使用自己的情绪力量,让自己的行为、环境、应对方式尽量契合内心需求,让自己意识与潜意识和谐一致。

左广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人终极的关系是和自己的关系,成长自己是一生的功课,我愿用柔软的心做一个温暖的陪伴者,点亮微光,照亮生命!预约咨询请加微信:

左广霞微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载分享|我依赖你,但也敌视你——自虐性人格的内心冲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kn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