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悟其道,砍柴究其本

作者: 若一说 | 来源:发表于2021-05-25 16:44 被阅读0次

    参加砍柴书院二期写作训练营以来,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伙伴,李砍柴、丹尼尔李、小鹿、晓菲、弋一、雪寒、咯啦、飔叶、朱大姐等等。

    这里,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

    朱大姐在参加写作营前,甚至连电脑和手机都没有接触过,每次一个小问题都要研究很久,但却从不放弃

    班主任弋一老师告诉我:“人都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耐下心,尽力的去帮助她”,我很感动。

    在这里,似乎有一种无形的能量,让人觉得很温暖、很舒服,每个人都想努力向上生长

    之前对于写作完全没有理解,简书于我而言,只不过是一个日记本和知识库,主要就是些生活感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参加写作训练营以来,听了老师的课、看了很多优秀的文章,我开始认真地重新思考关于“写作”这件事,我想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写作的本质?

    但搞清这个问题前,需要搞清楚的是,如何才能搞清这个问题的问题,我们依靠的第一个工具即将登场:反思

    【反思】- 做一个放大镜


    反思

    思考,就好像我们走路、旅行一样,既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

    向前,我们就要做一把刀,披荆斩棘。向后,就要做一个放大镜,仔细地去回顾来时的路。

    我们应该遇事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举一个今天真实的案例:

    丹尼尔李老师在写作班布置了第一个作业,题目是“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于新媒体的认识”,老师对素荷之笔同学做出了很高的点评:

    点评

    三人行,必有我师”,于我而言,有时间去敬佩、欣赏、羡慕别人的文章,远不如拿着放大镜去找到差距的原因,来得更为痛快,我对于她的文章总结如下:

    读素荷之笔第一次作业有感反思:

    1. 开头抛出袁隆平热点,表达感情,重点是流泪了,迅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我想接着看。 2. 紧接着引入一篇文章,用左右互搏的方式,引出各种观点,继续引发读者的思考,借别人的故事说了自己的话,接着共鸣。

    3. 正文,其实已经不咋重要了,提炼出小中心,短句,金句,正能量,引发思考,继续共鸣。

    总结一下,好的文章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何引起共鸣?要像河水一样,润物无声,蜿蜒曲折,波澜起伏,目标明确,向往大海

    这就是回顾、反思、问为什么的力量,一种让我们反思的力量,一种让我们进步的力量,一种让我们成长的力量,只有找到了为什么,我们才能知道怎么做

    有了反思这个工具,就一定能解决问题了么?不一定,因为站在山脚下,无论别人怎么描述,我们是不可能理解山顶的景色的

    我想起了两句话,“没吃过葡萄不知道葡萄酸”,“站着说话不腰疼”。

    那怎么办呢?我们确实没爬过山,如果到了山顶一览无余了,那不就没问题了么,这似乎是个悖论。

    没关系,我们的第二个武器即将登场了:类比

    【类比】- 学会举一反三


    类比

    类比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就是同类事物间建立关联.

    我们可以基于历史数据的归纳,形成模型,然后将新问题类比到模型中,从而得出结论。

    比如:“看着天气,虽然阴天,但雨下不起来,不用带伞”,我们为什么会做出不下雨的判断,是因为我们之前见过同类型的天气,而且不止一次,再这样经验数据的支撑下,我们得到了不下雨的结论。

    这种类比很普遍,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以至于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第二种就是要建立起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

    因为我之前身体不好,所以看过一些中医的书,中医的核心思想体系是"阴阳、五行"。

    而这种思想是从何而来的呢?源于古人对于天地万物的观察,这正是古人高明的地方,古人不在人体内求解问题,而是通过对于天、地的思考和观察,发现并总结一些规律,最后应用到人体上,进而产生了中医。

    套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再理解下这种夸事物间类比的逻辑:

    1. 如果一种规律适用于天地间大部分事物;

    2. 人也是天地间的事物;

    3. 那么这种规律也适用于人;

    王阳明曾经为了领悟儒家所言的“格物致知”这句话,一个人,七天,对着同一根竹子,不吃不喝,不眠不休。

    结果,病倒了。

    “格物”,要格的并不是物,而是事物背后的道理,一根竹子能有什么理呢?一个竹子经历了出生,成长,死亡,生长过程中需要土壤、空气和水分,笔直向上,这里面不也隐隐透着人生么。

    目的决定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其它事物上得出道理,“致知”,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去生活。

    农民种地的时候,知道不可“拔苗助长”,通过这个现象,我们经过反思,致知了一个道理A:“什么时候就该干什么事,不能为了某种目的,过分的追求短期的利益,从而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损害了长期利益”。

    通过类比,我们在观察道理A是否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其它场景中,例如:教育。

    现在的孩子很累,小学阶段每晚9、10点睡觉,各种补课班就是日常点心,然后周日下午放半天假,用来整理下个人内务,以便下周再战。

    初高中学生普遍焦虑,抑郁,甚至是自杀。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花样年华,烟消玉陨,让人不自难过、落泪,但同时也值得让人反思。

    没有哪个父母天生就是教育家,也没有哪个作者天生就是作家,在我们面对未知、复杂问题的时候,就更应该学会使用类比这个工具。

    像中国古人那样,从天地间去寻找智慧,从生活中去寻找灵感,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找到不同的事物之间相同的那部分,真正的学会类比,做到举一反三

    【实践】- "知行合一"是关键


    书归正传,我们现在就要通过反思和类别这两个工具,尝试着去找到自己当下“关于写作的本质”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要找到类比的对象。

    关于类比的来源,最好是来自日常生活和以往的经验,也就源于现实,而不是书本。

    即使一个道理,也要是经过实证的,自己亲身体会的道理,而不是书本中讲述的,别人所说的。

    通过反思,在我们亲眼所见到的物上,在我们所亲身所经历过的事中,找到一个点,由这一点与目标问题建立关联:

    比如我是一个建筑师,只会盖楼,那写作就跟设计一栋大楼可能有某些相似的部分。

    比如我是一个厨师,只会做饭,那写作可能跟做饭也没什么不同。

    比如我是销售员,只会销售,那写作可能跟卖货也差不多。

    比如、比如、比如.....,只要是手边有的东西,我们都能用来做武器

    所以我们一起通过拆解下人体,一起看看写作和人体是否在某些相似性呢?

    【人体和写作】


    人体

    让我们一起开始拆解人体,来一场人体的旅行。

    首先登场的是骨骼,一个椅子被坐而不倒,因为他有4条腿支撑。骨骼对人体很重要,它支撑起了整个身体,它是一种刚性的结构。

    其次登场的是经络,经络源于中医,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全身各处的高速通道,西医大概称其为筋膜组织。

    马上登场的是脏腑,五脏六腑是整个人体内部最重要的部分,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

    然后登场的是血肉,骨骼构成的刚性结构有了,连接全身的高速公路也有了,剩下需要的就是填入对应的柔性组织了。

    接着登场的是外相,我们要里子,是不是也得要面子啊,最近直播行业这么的火爆,直接火爆了医美行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关注下自己的长相呢。

    作为一个产品,刚性的结构和柔性的组织共同支撑起了产品,我们面子也有了,里子也足了。

    还有什么被我们落下的么?

    想不出来,就继续类比。如果我们按照上面结构,去建造一个自己完美的爱人,怎么样呢?对,少了一样东西,灵魂。所以说,结婚过日子,千万不能只看外表,更重要的是关注一个人的内在,灵魂

    那什么又是灵魂呢?对于一个人而言,一部分是有形的,构成了身体,另一部分就是无形的,成为我们的意识、思想、精神。而灵魂,我觉得就是摆脱了有形的束缚之后,而达成的无形层面最高点的那个存在

    换句话,就是把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毁了,之后还能剩下的那部分就是“灵魂”

    【总结】


    关于到底什么是写作的本质?故事到这里就差不多了,我无法给出答案。正如我举的登山的例子,在写作上我就是一个学生,我只能尽力的通过学习、反思、类比去无限理解它。

    但同时,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可能所犯的错误和无知,多学、多看,少言。

    作为一个学生现在该做的,就是把自己空掉,然后努力的学习,将自己填满。

    当最后再把自己清空后,所剩下的那个东西,大概才是我这个问题答案,才是写作的本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反比悟其道,砍柴究其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lc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