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人口混杂向来是城市的灾祸的起因,犹如胃里积存食物不消化是你们的疾病的起因一样。瞎眼的公牛比瞎眼的羔羊跌倒得更快;一把宝剑砍起来常常比五把宝剑更厉害、更准确……
——但丁《神曲》
《神曲》里的这句话想要告诉我们,杂乱而又沉重的背负,或者将引发为精神和身体上疾患;或者由于思想混乱的集聚,促成我们受伤的瞬间;或者对我们自身的潜能造成分散,无法集聚力量、面对困难。
比喻地说,杂乱而又沉重的背负,如同一辆失去自我意识的超载列车,惯性顽固,使我们在人生崎岖之路上难以保持灵活,并失去判断力。所以,作为在社会系统中活动着的个人,就需要对身体和意识等作出一些自觉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自身。
我想,从具体的、个人切近开始,了解父母时代的生活点滴,从而理解“关于自我”的来龙去脉,这对于切实体会我们曾经背负什么、正在放下什么,都会是一种有趣的、实际的和必要的方式——而如果还能够抓取一些看似不经意、却实际与我们今天的到来而息息相关的生活浪花儿,加以记录和体悟,则无疑是从个人角度给历史称重的最好的方式了。
有趣:如果仔细观察和体会,我们总能发现,不同的代际之间,实际上一直在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无论是他们日常的谈话内容,还是日常谈话方式,其实质上都是历史长河中所流动的世界观、个人实践和经验的结果。这些不同的“话语体系”的现实存在,使得代际之间的情感与意见交流详细、有趣。
实际:时代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难以预料的转向,只有在回顾的意义上,我们才初步具备分得清历史主流和支流的可能性。无论是对于集体生活推动下的个人,还是对于想要作出一番时代弄潮的个人,我们都无法否认社会和家庭代续对我们情感以及思想的多种影响。从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来了解历史,从而更为切近地理解自我,无疑是非常实际的了。
必要:物质生活和享乐方式的进步,似乎还有一种催动我们“尽快忘记过去”的危险。理解过去,其实也是理解精神传承、经验传递的方式,这些方式是必要的,因为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从过往中孕育,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发展历程中孕育。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是再也无法脱离历史和时代而独立的了。
——“驴叫了要挨打”
年后招呼老家伙们吃了顿饭,饭馆的包子做的有名儿。很快,一笼韭菜馅儿,一笼桑叶儿馅儿,每笼八个,个儿大皮儿薄,喘动着蒸笼里带出的粗气……
老家伙们:当年,咱们好像没吃过桑叶儿。什么树叶子没吃过,还真就是没吃过桑叶儿哦。
我哥:这种桑叶儿,是南方的品种,专门儿种植的……
我问:那你们净吃槐树叶子了?
老家伙们:什么能吃吃什么,可就是杨树叶子不能吃。什么树叶子都要用开水烫,烫完了浸,浸了又浸,才能过掉苦味和毒素。杨树叶子可怪了,烫完浸完捞出来,跟玻璃碴子一个样儿,刺喇喇的,吃不进咽不下。
我:那么些树,没让你们给薅死,也真是不容易了。
老家伙们笑了笑,显然我这认识里,缺乏“常识”和“见识”,还对生命的“顽强”缺乏想象力。
老家伙们接着说道:当年咱们兄弟三个,两个上树够树叶儿,不会爬树的在下面捡(树叶子)。这一上午划拉完(树叶儿),分成三堆儿,一人带一堆儿回家,就算半天的任务完成了。
我一边听,一边想着,似乎某部电影里,山里的牛粪也可以划拉到一堆儿,若用石头圈起来,就代表这牛粪有主儿了,过路人也就不会再捡走……
我正想着的当儿,老家伙们说:那时候,咱们家里养了一头驴,驴可是重劳力了,咱兄弟俩儿就得去割草喂驴……
另一个接过话头:可不嘛,那时候驴子可金贵,人吃不吃得饱,是没有人管的,驴要是吃不饱,咱们可是得挨打的。
我:嗐,人连畜生可都不如啦?
俩老家伙嚷嚷着:那可不?最怕驴叫了,驴叫就得准备挨打。那驴要是吃不饱,可不就要叫的嘛……
后记:“历史”这件东西,常常以非常细微的方式,提示我们关于它的过往存在,这简直让任何一个愿意对生活抱有理想的人均无以“洁身自好”或“遗世独立”。我的长辈并不经常跟我讲起那些故事,他们总是认为那些穿越而来的过往过于沉重,而年轻的生命理应更加轻松踏实地走向明天。我想,恰恰因为我们的年轻,往事并没有做到真正如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