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不为人知的一面

作者: 萧晓菲 | 来源:发表于2024-05-04 10:28 被阅读0次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叛乱,其影响至今仍在历史中泛起涟漪。当潼关攻破、长安城危在旦夕之际,如果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选择坚守长安,而不是逃之夭夭,大唐帝国的命运能否改写?

这个"如果"背后,蕴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一起追溯那段动荡岁月,解开时光深处的疑云。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九,叛军攻克潼关,长安门户洞开。消息传来,京城一片惶恐,大批人群逃往南山避难。然而,就在这危难关头,唐玄宗竟然半夜逃离了长安,导致这座千年古都无人防守,叛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皇城。

面对安史之乱这场动荡的风暴,作为一代明君的唐玄宗理应像历代英明君主那样,挺身而出,亲自统帅大军,力挽狂澜。可他却临阵脱逃,对皇家江山和黎民百姓竟然如此不顾。

一个国家的兴衰,固然需要军事力量的支撑,但更需要领袖的智慧和担当。唐玄宗的软弱无能,正是大唐覆灭的重要原因。

叛军头目安禄山起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直指宰相杨国忠。但他敢正面唐玄宗吗?即便最终他一定会掀起屠城的狂潮,但那份对皇帝的畏惧之心仍在,这必将让他畏手畏脚,延误战机。

安禄山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农民,从小就被教导要敬畏皇权,对皇帝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惧之心。尽管他起兵造反,号召推翻唐朝统治,但在心底深处,他仍然将皇帝视为不可亵渎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所以,即便他手握重兵,攻陷长安在望,但只要唐玄宗亲自坐镇长安,他必然会心有余悸,行动迟疑。这种心理顾虑,将极大削弱安禄山的战斗力和决策能力。

唐玄宗作为一代皇帝,理应以社稷为重,以国家和黎民百姓的安危为先。可是,面对安史之乱这场动乱,他却只想着保住自己一己之命,对于大唐江山的存亡视而不见。

一个国家的领袖,如果连最基本的责任和担当都做不到,又怎能指望他能够英明神武,领导全国上下共渡难关?即便唐玄宗手中拥有五十万精锐大军,在他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下,也注定会被他败光。

安史之乱爆发时,大唐各大藩镇兵力接近50万,其中叛军人数近20万。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军队,包括禁军在内仅8万。这种"外重内轻"的局面,源于府兵制的破产。

大唐初年,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实行了府兵制度。全国四百多个折冲府负责训练新兵,这些新兵接受训练后,就被编入正规军,定期"番上"长安和边疆执行军务。这种制度使得中央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也相当强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养府兵的土地资源逐渐枯竭,新兵源无法补充,府兵制度名存实亡。为了维持军队的存在,唐朝不得不改行募兵制,由各大藩镇自行征召新兵。

由于边疆地区战乱频仍,各大藩镇都积极征兵,导致边镇军队数量庞大;而内地无战事,中央军队锐减。所以到了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可调动的中央军队寥寥无几。

他将关中军队发往潼关,同时征调其他军镇部分兵力,凑成30万人马。遗憾的是,由于唐玄宗指挥失当,灵宝一战损失20万,剩余10万人也溃散。潼关失守后,守卫长安的仅剩少量禁军,约1万人。

这支微薄之师,如何对抗叛军20万大军?看似毫无胜算。但事实并非如此。叛军虽众,但攻打长安的仅2万人。他们从河北到河南,再到关中,地盘扩大,兵力被迫分散。

安禄山的叛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真正能够投入攻打长安的兵力却只有区区2万人。这是因为,叛军在不断扩张疆土的同时,兵力也被迫分散开来,无法集中全力。

而且,叛军在扩张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兵,但这些新兵大多是临时招募,训练不足,战斗力低下,反而拖累了整体军力。

更为关键的是,在叛军北上的道路上,有不少勤王爱国的将领,如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张巡、鲁炅等人,纷纷奋起抗击,给叛军造成了极大阻力,迟滞了他们的进程。所以,尽管叛军人数众多,但真正能够对长安构成威胁的兵力却并不理想。

崔乾佑能够以区区2万人击败唐军30万大军,完全是一个偶然。如果当时唐玄宗指挥有方,并没有犯下那些战略性的错误,叛军是很难取得如此大的胜利的。

事实上,当叛军攻克长安后,他们并没有立即趁热打铁,而是谨慎地围城整整10天,生怕中了唐军的埋伏。这充分说明,即便叛军人数众多,但他们对于能否顺利拿下长安,心中仍存顾虑。

从军事实力看,长安确实处于劣势,但如果唐玄宗能坚守城池,动员全城百姓共度国难,叛军未必能拿下长安。

关键在于唐玄宗的政治影响力。只要他坚守,必将震撼人心,激发全国上下共赴国难的决心。张巡的睢阳保卫战、鲁炅的南阳保卫战就是最好的例证,唐玄宗的号召力岂能不及他们?

作为一代皇帝,唐玄宗理应发挥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击叛乱。只要他能够坚守长安不走,亲自统帅大军力挽狂澜,必将震撼全国上下,激发人们共赴国难的决心。

历史上,就有不少类似的先例可循。在睢阳保卫战中,张巡虽然只是一名地方官员,但他凭借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的气概,最终激励了全城百姓共同抗击叛军。在南阳保卫战中,鲁炅更是亲自率领全城军民,与叛军血战到底,最终赢得了胜利。

相比之下,唐玄宗作为一代明君,其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理应远远超过张巡和鲁炅。只要他能够像他们一样,挺身而出,亲自坚守长安,发出号召,必将团结全国人心,激发全国上下共赴国难的决心。届时,全国人民必将如涌泉相答,响应皇帝的号召,共同捍卫大唐江山。

如果唐玄宗真的能够发挥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坚守长安,发出捍卫家国的号召,那么安禄山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要想攻下长安,他必须发动全军,但这样一来,各地的勤王爱国将领必将纷纷率领亲信和民众,云集长安,与叛军决一死战。届时,长安将成为一场攸关大唐江山存亡的决战。

对于安禄山来说,这场决战风险太大,患得患失。一旦失利,他的叛乱就将彻底覆灭。而且,即便他能够攻下长安,在全国人民的仇恨之下,他的统治也将水生无源。所以,面对唐玄宗的坚守和全国人民的拥护,安禄山未必愿意孤注一掷,冒这个风险。

唐玄宗要想发挥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坚守长安并非一蹴而就,他需要一段时间来组织勤王爱国力量。这确实是一场豪赌,但他手中有一张王牌——大唐帝国的后手。

这个后手,就是太子李亨。唐玄宗完全可以将李亨送出长安,让他在外组织勤王军马,而自己则坚守长安,力挽狂澜。甚至,唐玄宗可以更进一步,直接将皇位禅让给李亨,自己则以太上皇的名义镇守皇城。

如果唐玄宗这样做,即便长安失守,大唐的根基也还在。相反,如果唐玄宗亲自坚守长安,直至殉城,那对于安禄山来说将是一记致命的打击。

可以想象,当安禄山的叛军兵临城下时,唐玄宗就坐在城头,昂然告诉他们:只要你们攻破长安,我就会亲自殉国。届时,叛军的士气必将荡然无存。

这就是政治力量所能发挥的巨大威力,它的作用绝不亚于军事力量。可惜,唐玄宗放弃了这个机会,他宁可逃命,也不愿为大唐尽最后一份力,实在可悲可叹。

历史的发展往往系于一念之间。如果唐玄宗能够负起皇帝的责任,发挥政治影响力,坚守长安,动员全国上下共赴国难,大唐帝国的命运或许就能改写。

可惜,他选择了逃跑,导致这座千年古都无人守卫,沦陷在叛军手中,成为帝国覆灭的导火索。

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仰赖军事力量,更需要领袖的智慧和担当。唐玄宗的软弱无能,正是大唐覆灭的重要原因。而安史之乱,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遗憾。

相关文章

  • 安史之乱的另一面

    元明清三个朝代对于宋辽金史如何编纂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对这样一个正统性叙事的寻找过程。这样一种历史编纂问题,本质上来...

  • D14,杀人

    昨天到今天,说的最多的就是杀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当你看惯了某一面,他日突然爆出另一面时...

  • 内心的低语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隐藏着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而这被隐藏的一面,通常被称为“虚伪”。 那些很“虚伪”的...

  • A朋友:很多人都知道她很好,却得不到她的好!

    心思细腻,喜欢察言观色的我,总是会偷偷注意到别人那不为人知的一面,看到别人善良的一面,同时也看到她不那么美好的一面...

  • 不为人知的一面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因为每个人都有谎言。 晚饭时间,收到了同事的电话,叔叔打牌被公安局抓走了。 这些天,每天...

  • 理解

    明星也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们每天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求职背后他们一样经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

  • 积累

    每个成功者都有他与众不同的、不为人知的一面。看似光鲜背后,其实有一颗不为人知的心。 有的人,看起来很努力,但是工作...

  • 但凡黑夜里的哭泣 都是内心最无助绝望的释放

    谁都会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人们学会隐藏,隐藏着自己不愿被别人发现的一面,把最沉痛的回忆深埋在逝去的时光里 ...

  • 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来到这里找自己。也可以说记录自己,可以说这里是我不为人知的一个地方,也是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在绝境中生存

    很多的时候,我们总看到他人光鲜的一面,很少看到他人不为人知的那一面,今天我就遇到一位,从小在兄弟姐妹的支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安史之乱不为人知的一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rh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