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暨重庆市第九届读书活动月启动之际,重庆工商大学的学子们也在通过线上线下的阅读、交流、讨论等为营造书香校园而努力着。
4月24日上午,“手机文化——暨95后大学生的经典阅读移动互联趋势讨论会”在重庆读书人家进行。本次讨论会由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第二期)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小组“95后大学生经典阅读互助推动小组”、重庆工商大学“学习型学生干部团队建设”学习兴趣小组联合主办,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文化研究》编辑部、书香重庆网协办。西南大学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周安平教授,《重庆日报》理论评论部侯金亮评论员,《重庆文化研究》执行主编余炤先生,重庆工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讲师聂树平老师,重庆邮电大学青年教师聂朝昭老师等莅临了本次沙龙现场,并和沙龙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互动。
开场之前,聂树平老师和周安平教授举行简朴高效的书籍互赠仪式。周安平教授发表致辞,周安平教授对在座同学提出“阅读快乐,人生起点;阅读青春,成长发展;阅读书香,一生幸福”的期望。
在讨论过程中,各位同学各抒己见。“95后大学生经典阅读互助推动小组”学生负责人张瑞瑾同学认为:“手机文化是目前社会上悄悄兴起的又一场风暴,手机文化将更深入影响人类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通过加强正面引导,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氛围,使手机文化成为大学校园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新阵地。 ”小组成员程航同学认为:“当前手机媒体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侵犯个人隐私、信息垃圾、信息安全、手机所固有的技术缺陷如屏幕小和电池维持时间不足等;其次,很多手机视频出现了无趣甚至趣味低级的情况;最后,现在许多拍客都涉及到偷拍、侵权的问题。”
交流过程不乏针锋相对的思想交流。有同学提出:手机阅读的同质化、碎片化、庸俗化,削弱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能力,疏远了人际关系,造成了一种浅阅读和亲情缺失的假象。话音刚落,重庆工商大学“学习型学生干部团队建设”学习兴趣小组负责人樊威同学就以爷爷奶奶学会玩手机、爸爸妈妈利用手机进行数字化阅读和商业信息分析为例,最后提问反思:“我们教家人玩微信、跟家人打电话,也是利用新媒体促亲情、尽孝心吧?至于浅阅读,古人也提倡枕上、厕上、马上的‘三上读书法’,怎么没有浅阅读呢?似乎手机这种移动终端载体的应运而生,让这种读书体验找到了存活的空间,只是古代的马变成了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
侯金亮评论员作为新锐媒体人,指出手机阅读大多碎片化、快餐化、浅薄化,发展到今天,已经被赢利所牵制,优质内容少之又少,抄袭、低俗、平庸的文化充斥,我们更应该回归经典,去静下心领略真正的翰墨书香。资深编辑余炤先生认为,对于价值观还未成型的青少年,或者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甄别能力有待提升的人群,手机文化反而不一定有利于个人的真正提升。另外,手机阅读存在着保存方面不尽完善的问题,手机崩溃,重新换机,眨眼之间,手机储存的资料都付诸江水;而纸质书籍依靠其实体,往往还可以保留下来。
聂树平老师从文献学领域书籍历史的变迁以及手机市场阅读类APP的精细化技术策略入手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手机和纸质文献的本质是信息载体。现在对纸质书籍的那种温情回忆,对那种氛围的不舍,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依赖和惯性思维。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这种载体的变化,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这个形势。因为无论载体如何变化,经典文化的内容之魂是贯穿各种信息载体从古到今传承下来并将继续传诸后世。我们不能因为年轻人的阅读方式和我们不同就一味地感慨“城会玩”,而应该主动地利用手机阅读的移动性,便利性,便携性等有点,开展全天候的学习,真正做到变古人的“三上”为今天的“六上”:床上、汽车上、桌上、轻轨上、网络上、手机上,随时随地都可以拿起手机进行阅读。
举行完读书沙龙后,学习兴趣小组成员李静感慨地说:“老师都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手机阅读,我们能做的就是两者结合,既感受纸质书带来的能感触到的温情,也利用好手机阅读,随时给自己充电,针砭识弊,不忘初心,阅读才是我们本真的愿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