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阅览室我的日更计划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陈村《一天》:十几岁少年一天内变成白头老人,他居然......

陈村《一天》:十几岁少年一天内变成白头老人,他居然......

作者: 芳爷爷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18-12-25 19:27 被阅读8次

    你能想象一个十几岁的青春少年在一天内飞速的过完了他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生活吗?张三不仅想象到了而且还亲身经历了这一切。

    张三是谁?他是怎么经历这一切的?

    要揭开谜题,我们需要去陈村的《一天》里找答案。

    陈村是上海人,早年在安徽农村插队,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一天》就是他的短篇小说作品之一。而张三就是小说《一天》的主人公。

    在《一天》中,陈村用可以说是“繁复冗长”的语言,讲述了冲床工张三“清晨、早上、中午、下午”一天的工作与生活流程。陈村移花接木,把一天的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张三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个时期。可以说,张三的一生单调又烦闷,他的父亲如此,他的儿子也如此。

    我们一一来分析下小说的一些细节,像这段:

    母亲在一边把饭给他装进饭盒子里,饭盒子是父亲留下的。父亲还在的时候,母亲天天也这么早就起来,把饭给父亲装进饭盒子里。父亲现在不在了,母亲还是这么早起来,还是把饭装在饭盒子里。

    这段文字表明,母亲现在做的事以前也在做,而且一直在重复同样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命运的重复,张三继承了父亲的饭盒也继承了父亲的命运和职业。一代一代轮回下去。

    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可以说是在重复表达重复叙述,但起到的效果却很好。所以,在小说写作时,要注意语言的特性和重复性。有时,“重复”反而不累赘。

    还有这段:

    张三从小就在这条弄堂里长大,这条弄堂张三是很熟悉的。张三小的时候弄堂好像比现在要大一些,现在人大了,弄堂反而小下去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弄堂是不变的,变的只有人。张三长大了,才会觉得弄堂变小了。

    这种对比的写作手法,我们也可以尝试学习和借鉴。找一个固定的参照物,根据时间变化来跟人或其他事物相对比,用参照物的“不变”来衬托人的“变”。

    接下来这一段就比较有生活启示:

    走出石头路要许多时光,张三的脚底板一痛一痛的。张三知道,走出石头路就不会这样痛了。张三就这样一痛一痛地走出石头路。等他走到柏油路上,脚底板真的不那么痛了。张三的脚底板不大痛了,心里就高兴起来。

    其实,痛是会麻木会习惯的,习惯之后,哪怕只有一点点变化就会开心。当你对一种环境习惯之后,你的要求就会降低。

    当你的要求降低之后,你原本的期望也会降低,跟着各项指标也会降低,还会形成一种心理安慰。这跟“消费降级”有那么一点共通性。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查一下。

    其实小说中出现了好几种“声音”,我摘录了几段:

    张三从竹头楼梯上走下去,楼梯就“格吱格吱”地响。以前张三的父亲走下楼梯的时候,楼梯也是这么“格吱格吱”地响。楼梯响起来便“格吱格吱”的,声音是很大的。

    看到电车“丁丁当当”开过来,就高兴得不得了。现在电车开过来也是“丁丁当当”地响,张三却觉得不像小时候那么好听了。张三现在天天走这条路去上工,天天听“丁丁当当”的声音,越听就越熟悉,也就越没有什么好听的了。

    张三的脚就一直踏在冲床踏板上,耳朵里就听着冲头冲在铁皮上发出来“匡汤匡汤匡汤”的声音是非常好听的。张三觉得能发出非常好听的声音的冲床也是很好的冲床就发出非常好听的声音。

    这是三种声音代表了张三的少年、青年和中老年。

    用不同的声音来比喻人生不同阶段,这样的写作手法也是比较新颖的。在写作中,也要学会善用比喻、善用修辞手法。

    那些什么“笑得像花儿一样”之类的比喻就不要学了。但是借鉴上面的比喻,你翻新一下,比如“笑得比下午的向日葵还开心”,这样的比喻立马就高级了不少。

    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

    张三举起两只手看了又看,记得父亲活着的时候告诉过自己,一个冲床工到老了还有十只手指头是非常难得的。想到这个张三就高兴起来了。 

    这个结尾,张三是高兴的,但是读者看了却高兴不起来。一个人甚至几代人都在重复同样的人生和命运,这是多么的孤单和寂寞。

    一个人的青春和年华就这么被折磨干净了,留下的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和空虚。

    或许,在重复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留意一下生活的其他美,比如一朵云、一束花、甚至一片叶子。

    以上是读陈村《一天》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村《一天》:十几岁少年一天内变成白头老人,他居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lq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