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是人类追求的极致。为了实践这个理想,我们在政治、在经济模式、在文化中都曾无穷地探讨和实践。
近期,信息技术也在疯狂地追求乌托邦,即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希望能够取得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极致。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优化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思想哲学会普遍影响其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而其最后的宗旨还是效率。对效率的追求导致对时间的紧迫感,导致对死亡的恐惧,源自对生命的有限性的认知。所谓以有涯而求无涯,何其难矣。当今时代,各类学科的发展落到人类社会中,从农业文明,至工业文明,至信息文明,都源自效率的提升。工具的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衣食住行全部实现流水线般的分工化、精细化以及信息化。信息化的终极形态,大家想象中莫过于元宇宙的形式。
而,经济文明中追求的无尽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什么负面的影响呢?即人类文明普遍焦虑的生命形态,及标准化、统一化的人生价值。
信息科技的发展,希望将其触角伸至效率最为低下,最难以分工,最难以产业化的领域,即知识的创造。无论衣食住行中任何物质化实体的创造必有其系统与流程,而知识的创造都是最为随机、难以计划且难以流水线化的。AGI技术是否是知识创造这一任务的引擎加速,首先需要明确知识的创造其本身是否是一个可流水线化的系统形成的。若能以工业化的思想,认为知识创造具有可计划性,正如任何基础设施,计划可以被提上日程。而若伟大原创的知识并不是可计划的、可流程化的、可分离化的,那通过大量算力合成的文字或者多媒体生成的内容不过是现有文本的重新组合。
人类新知识的存在是否是前面积累的所有知识的重新组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未来是否让信息化的电脑取代对书籍的初始化的消化,是否有助于人类知识的累计与创造本身?人类知识的认知是怎么样一步步取得突破的?这突破中间是否有可以”程序化“、”程式化“的部分,这也就是AGI是否能为如此中心化的知识创造本身提供非中心化模式的可能性。
不过比较可笑的是,为了实现知识的非中心化的创造,某一集团必须先作为中心控制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载体),从而训练出此类通用的技术,从而从上至下辅助下游非中心化、流水线化的知识创造的模式,实现也许存在的知识创造加速的引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