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江南水乡,镇江城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静静镶嵌在山水之间。城边的金山寺,更是一处闻名遐迩的清幽佛地,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却又透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寺外,青山环绕,那连绵起伏的山峦犹如大地沉稳的怀抱,将金山寺温柔地揽在其中,山上翠木葱茏,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是低声吟诵着自然与佛法交织的禅音,时不时有鸟儿穿梭其间,清脆的鸣叫声打破寂静,却又更衬出这周遭环境的空灵与清幽。
寺前,一条蜿蜒的青石小径通向山门,那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仿佛承载着无数前来礼佛、参禅之人的足迹与故事。路旁,几株古松伸展着苍劲的枝干,宛如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松针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点点微光,仿佛藏着无尽的禅意,正等待有缘人去探寻、去领悟。
这一日,阳光明媚却不刺眼,暖暖地洒在大地上,给世间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苏轼一袭青衫,头戴纶巾,风度翩翩中透着文人雅士的洒脱与随性,他心怀对佛法的喜爱以及与佛印交流的期待,踱步前来金山寺拜访好友佛印和尚。
此时,在寺内禅房之中,佛印和尚正坐在蒲团上闭目冥想。他面容祥和,犹如一尊古佛,身上的袈裟虽已有些旧色,却更显古朴庄严。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一片宁静的光影,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神圣的佛光。他手中轻轻捻着念珠,心里一片澄澈空灵,沉浸在对佛法奥义的思索之中。
佛印深知苏轼的性子,洒脱随性,爱开玩笑,虽对佛法也有诸多感悟,但偶尔也会因这份随性而失了些分寸。今日听闻苏轼前来拜访,心中既是欢喜,想着又能与这位好友畅聊佛法、诗词,定是一番妙趣横生的相聚;却也隐隐有些担忧,怕他在这佛门净地,又闹出些不得体的玩笑来。
不多时,外面传来了叩门声,佛印缓缓睁开双眼,那双眼眸深邃如幽潭,透着洞悉世事的平和与睿智。他本想起身去迎,可正巧想起前些日子整理的一本佛经还未放回架上,便转身去放置佛经,想着小沙弥自会去开门迎客,苏轼也不是外人,无需太过拘泥于俗礼。
来到寺前,只见山门紧闭,苏轼便轻轻叩响了门环,清脆的叩门声在这寂静的氛围中回荡开来,似是唤醒了这座古寺沉睡的故事。不多时,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一个小沙弥探出了头。那小沙弥年纪虽小,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淡定,身着一身略显宽大的僧袍,双目清澈如水,仿佛能映照出世间万物的本真,脸上带着平和的神情,一看便是在这佛门清净之地深受佛法熏陶。
苏轼一时玩性大发,看着小沙弥,嘴角上扬,带着几分戏谑的口吻问道:
“秃驴何在?”
话一出口,他心里其实也并未多想,不过是平日里与佛印相处随性惯了,开个玩笑罢了,想着小沙弥或许会露出窘迫之态,自己再哈哈一笑,化解这小小的玩笑。
而此时,在禅房内的佛印刚放好佛经,正准备出门,隐隐约约听到了苏轼那不太妥当的话语,心中不禁微微一叹,暗自思忖道:“苏兄啊苏兄,你这玩笑开得实在是过了些,在这佛门净地,怎可如此言语,这般心性,还是没能真正悟透那收放自如的禅意呀。”他心中虽有些无奈,却也知晓苏轼并无恶意,只是一时随性所致,倒也想看看小沙弥会如何应对。
然而,那小沙弥听闻此言,却并未有丝毫的慌乱与生气,只见他面色依旧平和如初,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慧黠,淡定地抬起手臂,朝着远方一指,不紧不慢地答道:
“东坡吃草!”
那声音清脆响亮,在这静谧的寺前回荡,仿佛带着一种别样的力量,直直地撞入苏轼的心里。
苏轼先是一愣,瞬间满脸通红,心中懊悔不已,暗自思忖道:“哎呀,我这玩笑开得实在是不妥,在这佛门净地,如此言语,实在是有失文雅,也违背了我向来对佛法的敬重之心呀。”他深知自己方才的话带着轻薄之意,而小沙弥这巧妙的回应,不仅没有被自己的玩笑激怒,反而以一种机智又不失禅意的方式回怼了自己,着实让他既惊讶又佩服。
此刻的苏轼,站在原地,心中满是惭愧,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那偶尔冒出的浮躁与不恭,就如同这脱口而出的不当话语,破坏了本该有的那份对佛门的敬畏与宁静。他想起佛经里常说的“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自己方才内心起了戏谑的念头,言语便失了分寸,又怎能求得内心的清净与安宁呢?
小沙弥看着苏轼那尴尬又若有所思的模样,双手合十,微微欠身,语气平和地说道:
“施主,佛门乃清净之地,一切言语皆当如佛前净水,澄澈无染,方能映照本心,体悟佛法真意呀。”
这一番话,虽是出自一个小沙弥之口,却犹如暮鼓晨钟,重重地敲在了苏轼的心上,让他愈发感到自己的浅薄与唐突。
佛印这时也踱步来到了寺前,听到小沙弥这番话,心中暗自赞许,想着这小徒弟平日里没少在佛法上用心,面对这般情况竟能如此得体应对,着实难得。他看向苏轼那一脸诚恳又略带窘迫的样子,双手合十,微笑着说道:
“苏兄,许久不见,一见面便给我们这佛门净地添了这般别样‘机锋’呀,不过这言语之间,倒也能看出心性修为,小沙弥这一回应,想必也让苏兄有所感悟了吧。”
佛印这话虽是打趣,却也带着几分深意,希望苏轼能借此真正明白在任何场合都需谨言慎行,以一颗敬畏、纯净之心对待佛法与世间万物。
苏轼赶忙整理了一下衣衫,恭敬地向小沙弥行了一礼,一脸诚恳地说道:
“小师父教训得是,是我孟浪了,方才那言语实在不该,还望小师父莫怪呀。”
那姿态全然没了起初的戏谑,尽显谦逊与自省。
小沙弥微微一笑,那笑容宛如春日里绽放的花朵,透着纯净与善意,轻轻说道:“施主既已知错,便是与佛有缘,还请进寺吧,师傅已等候多时了。”
说着,侧身让开了道路。
苏轼心怀感激与自省,抬脚迈进了这充满禅意的金山寺,那一步一步,仿佛走在自我省悟的道路上,他深知,今日这小小的插曲,虽让他有些窘迫,却也如一场别样的禅机,让他更加明白谨言慎行、敬畏佛法以及时刻观照内心的重要性。
在这金山寺的静谧氛围中,苏轼带着对佛法更深的思索,缓缓向佛印所在之处走去,准备与好友开启一场充满智慧与禅意的相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