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俗文化
匠心独运 民间伞艺最后的传承地-泸州分水

匠心独运 民间伞艺最后的传承地-泸州分水

作者: a613dbfaf259 | 来源:发表于2017-03-22 11:27 被阅读26次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分水油纸伞是四川省泸州市的汉族民间工艺品,产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分水油纸伞厂的油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现在难以考证,但至少在明清两代,此地已广泛制作和使用油纸伞了。2008年,分水油纸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油纸伞是一种用涂上原生态熟桐油的棉纸做伞面的雨伞。油纸伞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老挝等亚洲其他地区。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

油纸伞早已有之,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以分水岭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分水油纸伞已在泸州城乡广泛运用,且其制作工匠之多,工艺水平之高,使用者之众,却是有案可稽的。

据泸州史学界的广泛说法:分水岭油纸伞厂的油纸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制作历史起码四百年以上,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泸州分水油纸伞的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伞面手工精绘彩图,如花鸟、人物、山水、风景等,并在伞面刷上绿色环保的特制熟桐油。

因桐油伞具有极强的紫外线过滤功能,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一把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完全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泸州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技艺。

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第六代传承人毕六富介绍:“制作完一把伞,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需要半个月。”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最关键的是还得看天气,太阳大了不行,阴雨绵绵也不行。”气候主要会影响伞骨的成型和纸面的平整,造成弯曲或起壳。

制作成型的分水油纸伞包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较深远的历史文化性,是极具中国汉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仿古工艺品。

它因保留了几百年的传统制作手工艺制作方式,誉为“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传承性;因其采用的制作工艺特殊,继续保留湿糊伞技术与特殊的熟桐油配方,伞面经久耐用且具有雨具功能,还把美观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分水油纸伞在历经了数百年的传承后,因其厚重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第二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传承了400多年的泸州油纸伞以平均每天上百把的速度被一抢而空。差点濒于失传的泸州油纸伞如今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传承,那一擎精美的油纸伞,仍旧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泸州周边景区

泸州市:泸州历史悠久,历史遗存众多,看完油纸伞,可以到泸州市内参观历史遗迹,进一步感受一下古韵。泸州大曲明代窖池、龙脑桥、报恩塔、春秋祠、护国岩、龙透关、玉蟾山摩崖造像、合江汉代画像石棺,以及市区内的明代城垣和清代民居,都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如果想体验自然景观,可以去佛宝森林公园,古蔺黄荆森林公园,山水间空气清新,氧气充足,环境非常舒适,还有泸州桂圆林风景区,被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誉"四川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的理想场所"。

出行交通:

公共交通:乘坐飞机、火车或客车抵达泸州市,从兰田长途客运站乘车直达分水岭乡。

自驾:沿省道219至泥桥子,右转至纳弥路南行8公里左右即到。

如果您也热爱旅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想成旅行达人。

请关注我的微信

我们将带您探索未知的世界,并把您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匠心独运 民间伞艺最后的传承地-泸州分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qo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