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上对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不乏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境贫寒,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在学习上,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极好的成绩,就按部就班的读个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那个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觉得读书又苦又累,白白浪费了几年青春不说,还浪费大把大把的学费,不如出去打工补贴家用的好。因此,我的初中时代基本都是上网、睡觉这么玩过来的。
发生改变的是高一那年。那个时候,跟朋友去逛书市买了本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时买的时候没想那么多,仅仅只是书腰那个印这老大的字“茅盾文学奖上的皇冠,激烈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却没想到这本书成了后来影响我最大的一本书。我几以为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就是我自己,家境贫寒,自尊、自强但又自卑,见识了书中广大的世界后,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仗剑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于是,我一次又一次捧着这本大部头的书,把自己感动的热泪盈眶,也就是那时,我明白了人生在世总得追求点什么,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证明我曾来过这个世界。
在高中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不断地阅读试图为自己总结出一条康庄大道。我看到孔子十五立志而学,成就圣人;韩寒七门功课挂红灯却照亮了他的作家路。通过阅读,我发现另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并非是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只是,终归是读书这条路离我们最近。于是发疯式的努力起来。高三那年,我几乎是断绝了一切社交活动。当早上广播还没有响起的时候我就已经到了教室;当中午别人都去午休了我还在教室;晚上当别人都已经睡觉了,我还拿着手机当台灯做着习题。然而,这样的努力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反倒是身体出了问题。记得那天,我的肚子如翻江倒海搬抽疼起来,巨大的疼痛撕扯我得神经,让我几以为该跟世界说拜拜了。最后送去医院,医生说可能是阑尾炎,需要动手术,惊的爸妈匆忙放下手中的工作赶回老家,而我面如死灰,心想我还这么年轻,怎么就要动手术呢?幸运的是,阑尾炎只是医生误判,实际得的是急性肠胃炎。
当医生说是误判时,我如释重负。住院那几天我想了很多,特别是明媚的阳光从冬日的乌云中探出头来打在我脸上的时候,我感觉生命的如此的美好。我想起了早年的史铁生同他的地坛,因为双腿残废,是怎样自暴自弃,甚至“伤害”了一旁照料自己的母亲;而晚年的他的是怎样安然对抗疾病,《病隙碎笔》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又是怎样一种处事风格与智慧。于是,我慢慢的了解到,人之于世虽然要有所追求,但也得有种恬淡的生活态度去缓解人生路上的磕磕碰碰,不然一味追求,不知享受,不贴自然,迟早会化成一摊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关于旅行
接下来我想说的旅行的问题。
我记得我高中毕业那会,社会上都流行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诸如此类的话。尽管这些话依旧没有过时,我也同意这些话的初衷,但是籍依次为借口出去旅行却是不能同意。
我高中毕业那会就羡慕身旁的同学能够出去游玩,他们说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以提高自己的阅历。但是基本上除了带了一堆纪念品和照片外,没能见到他们拓展了多少眼界。尽管如此,我依然是羡慕的不要不要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浪漫。
既然不能来场身体上的旅行,那么我就来场心灵上的旅行。于是,我但是翻阅不少关于旅行的书。这些书基本都大同小异,都是某知名高校的学生关于旅行路上的见闻,而他们的初衷也是为了体验体验生活,出去放松,毕竟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就要结束,将要踏入社会,总得用什么来过渡过渡吧。于是,我慢慢的明白什么是旅行,什么是旅游。旅行是暂时的离家出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以不断磨炼自己,所以我能看到的旅行基本都是穷游,体验不同风土人情,能够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每个晚上内醒自己,加以总结,世界由此在你眼前开阔。而反观旅游,什么都用钱打点好了,基本不用操心什么,因此动脑少,只知其然却不其所以然。
中国古代讲“知行合一”、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讲知识和实践要结合起来,而今关于读书与旅行也大抵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