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餐,泡一小杯红茶,拿出手机来,先看微信,接着看百度新闻、新浪新闻。
从好友群看到朋友圈,再看回好友群,朋友圈的东西似乎越来越不耐看,不管什么内容,越来越广而告之化。已经很少在朋友圈发东西了,已厌倦耿耿于回馈之辛苦,有文章对不在朋友圈露面的人进行行为和精神分析,我可能已经属于那种病态的潜水者了。
痴迷手机,在于世事万变总出现在手机放下再拿起来的瞬间,晚上睡觉闭上眼之前,早上醒来睁开眼之后,看手机是第一要务,“第一等好事”早已不是读书。
像清末民初的人抽鸦片,形体动作相似,只不过烟枪换成了手机,那时,中国正在经历世纪更迭,数百年不遇之变局。
(百度图片)新冠肺炎疫情,武汉每天一百多死亡病例,目睹身边一个个生命,无亲人送行,孤独地离去,可以理解现场医护人员的感受,自然界的残酷往往表现在,除了面对生死,还要面对无奈。
灾难不期而至,坍塌的家庭,亲人的无助,瞬间断掉的“天长地久”,不尽的“此恨绵绵”。
我,开始了一天的时光。
看几眼闲书,在电脑上写几行文字。
夫人已经开始移动鼠标,激扬键盘,进入基本未受疫情影响的股市中拼杀。
疫情期间,大多数人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不出门就是对防控疫情做贡献----成为帮闲之人。
小区封闭不能帮忙,只好帮闲,“献诗作赋”为歌,贡献一些正能量,或者至少宅在家里,不出门,不添乱,于己于人,也算是上善若良了。
很享受现在的“闲人”生活,闲人与仙人同音,虽属于两个不同的生活与精神境界,却有着相当的交集。一个红尘一隅,一个山野云雾;闲人为世俗常态,而仙人则是“以道为身”,“谢绝尘俗”,“超凡入圣”了。
我无法脱俗,效仿往圣,所以只能做闲人。处理完原来已不多,现在就更少的公司琐事,开始有时间光顾锅碗瓢盆,谦卑地面对一日三餐,认真地学习柴米油盐酱醋茶,并开始惶恐地关注起心肝肾肺脾胃,将渐已虚化之心,落实到维持生命之腹——突然觉得,人之所求,不过如此。
最近开始学习做面食,馒头、包子、水饺,尤热衷于做不需要炒烧炸煎爆焖熘的早餐,小米南瓜稀饭、馒头、红薯、山药......,以及颇有些成就感的蒸蛋。
现如今无论做什么,都要戴个文化的帽子,如果真有饮食文化,也只能算是一种帮闲文化。
隐隐的焦虑和期待中,时间已近中午。
夫人做好午餐,高声道:吃饭啦。我便洗手,然后坐下来细嚼慢咽,慢慢安抚着嘴巴里蠢蠢欲动的味蕾。
饭后,处理完锅碗瓢盆,依然泡杯茶,袅袅茶烟中,等待着刚过贲门的食物被揉碎,被胃酸融化,偶尔也享受一下加工过程中的废气回馈入食道所产生的荡气回肠的满足感。
此时,已开始憧憬晚餐。
晚餐前,自然是要有一些准备的。
近酉时,换上衣服,带上口罩,乘电梯下楼,与大堂门口穿着红马甲的物业工作人员点头致意,然后,快步走向人员车辆渐多的街道。
沿着筼筜湖走,带口罩散步、健走者稀稀寥寥,偶有敢于不带口罩者,路人唯恐避之不及。特殊时期,尚未允许钓鱼,那只守在钓者身边,靠钓者施舍而食,在常客中颇为有名的小白鹭,想必已经从守望到失望,甚至是绝望了。灾难的手里并没有受保护动物名册,只有物竞天择。
感觉自己越来越像只尚能够自己觅食的小白鹭,同是帮闲的角色,借风入画,装点详和。
绕到咖啡街,喜欢树荫下这排彰示着不同设计风格的建筑,店面的租客总是在更换,每次都会看到大兴土木,尽管前一个租客在不久前刚大兴土木了一番,也许来这里开店者都不在乎钱,以品咖啡的心态运作投资?当然,每一次装修,确会带来一部全新的作品。
欣赏这里的建筑,也醉心于这里的味道——匆匆飘过的带着一丝奶香的咖啡味,娇媚的女人与多彩的男人们,心照不宣地打发着各自的悠闲时光。当然,还有路边散停着的咖啡客们的座驾,豪气纵逸,引人驻足,像是在开概念车博览会,也让人想起夜半“炸街车”的轰鸣。这已是另外一个层次的帮闲,一掷万金者,潜意识里,是不屑于与普通的帮闲者为伍的,尽管表面上是一样的“风雅”。
许多店铺依然没有开张,整条街也并没有往日那样的闹热。
天色暗下来,街灯初上,闪烁着点点迷茫,催我去寻那期待的晚餐。
晚餐的不同,全在于那杯小酒。
夹口菜,呡一口酒,慢慢地顺滑入喉,酥麻如舟,无水扬帆,品不尽的人生得意。
不苟同养生专家们对酒的虚伪和睥睨,李时珍同志在《本草纲目》中对酒的功效有如此阐述:“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
独酌欢饮,“醉脸春融”。若说醉中妙趣,壶中天地,却又喝出了些哲理。
酒,可解帮忙之忧,可助帮闲之乐!
2020年2月2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