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找了2个语文试题,通过这个试题的考察方式,我们就能理解老师们为何按照语法和修辞的内容,将知识切成片来讲解了。
一、古诗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查看问题:
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C.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二)分析选项: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写景、叙述、抒情,3个信息点)B.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1个信息点)C.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首句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个信息点)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思想感情,1个信息点)
(三)公布答案C.错误,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故选C。
(四)个人思考
我们确实是很期待学生会学习,迁移到生活,但是考试已经习惯性的把知识切片处理,然后考察学生。这一道题有7个信息点,如果老师不这样讲解,学生上了考场几乎就蒙了。很多老师不读《课标》,但是绝对不敢不尊重出题人。现在虽然省里命题,并且出了试卷,供老师们参考,但是改变不大。
二、古诗赏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查看试题
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诗人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B. 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上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C. 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D. 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景象。
(二)公布答案:C.大风大浪的景象是实写,不是虚写。故C符合题意。
(三)思考:
1、本题共有185个字,错误点只有1个字“虚”。把“虚写”改成“实写”,就1个字就对了,考察就是这么细致。这都不是切片处理,简直可以说“切丝处理”了。
2、这种题目还是好题,最起码有明确的答案。有的题目,没有对错,只有优劣。4个答案都对,老师要带领学生“优中选优”,只有如此才能找到“标准答案”。
三、总结:不管新课程标准,能否带来真正的变革。我们依旧会努力,尽量给学生讲一节好课,给学生一张通往高等学府的船票,同时帮助他们养成受用一生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