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品读三国有感:应对魏延反骨

品读三国有感:应对魏延反骨

作者: 心淳_FXL_关注身心健康 | 来源:发表于2023-05-13 21:10 被阅读0次

在“曾仕强讲中华文化大合集”第168集“黄忠倍受感动,终于归顺刘备”的这一段里,也提到了魏延的反叛……

“众将纷纷为黄忠求情,(太守)韩玄却执意要将黄忠斩首。就在此时,大将魏延突然挺身而出,号召众人反韩玄。

……

魏延觉得既然韩玄不好,现在又有机会,于是选择反叛,我们说他这种个性的人脑后面有反骨,意思就是,既然他今天会反叛韩玄,将来也照样会反叛其所跟随的人(就像吕布)。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为一次的表现就论断一个人。

魏延趁机杀了太守韩玄,而后便大开城门,将刘备等人迎进长沙城。魏延参见刘备和孔明,孔明即刻就叫人把魏延拿下(杀头)。

孔明出山前,曾对当代的大人物逐个做个案研究,但那时候的魏延是个无名小卒,在孔明的个案研究里根本没有魏延,所以他完全凭第一印象,见魏延脑后有反骨,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喊人将他拿下,说他将来是会背叛刘备的。

倒是刘备自己觉得不可能,何况人家来归降,如果把他杀了,那其他人还敢来吗?所以刘备是不赞成杀他的。

魏延就像一个很被董事长赏识,但又被总经理当做眼中钉的可怜人,从这一小段就可以推知就算他将来全心全意跟随刘备,过程也会很坎坷。

第一眼就被认定是一个会造反的人,而且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魏延给孔明的第一印象。

孔明看他第一眼就要杀他,甚至临死还想到要杀他,可见给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思想开小差了:

(一)之前有提到,自孔明从东吴归来,刘备与孔明之间有了更多的信任基础和默契,“刘备说的很多话,都是孔明事先商定/教的”“两个人一人扮红脸,一人扮白脸”,基于此我想:孔明军师当时的做法未必没有演戏的成分,让魏延承了主公刘备的恩情,因此更加死心塌地地效命”;

包括他在离世之前想着这件事情,想必也因为魏延的确是个人才,有才之人容易恃才傲物,恐怕不能为幼主所用、反受其害……

作为军师的孔明主动彻底果决地扮演了白脸,把相应、做人情的红脸机会,顺水推舟地让给了刘备——魏延你如何看待我这个军师不重要,只要你对主公忠心就够了。“尽心竭力”的忠心“职业操守”可见一斑,诚如曾老所说三国时代的很多英雄们他们的气概、操守,很有借鉴的意义。


(二)同样是表演的成分,不止是演给当事人,更重要的是周围的观众以及未到现场的观众,比如同时代的,将领,战士,英雄人物以及后代“围观”的我们

魏延率众投降,如果按照平常的记“大功一件”,在场的、不在场的自己阵营的军士们心里也会留下一个种子:该保命的时候投降,不止能保住性命、还能赢得战功——想一想,风险、祸患岂不是很大、很致命。所以“防微杜渐”“引领风向”“重视士气”“同仇敌忾”的军师,若此时不出手、以雷霆手段斩断这一风气、更待何时!

“投降”同样有性命之危,且令人不齿。就像曹操任命投降的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就有幕僚劝谏“他二人实为反复小人……”,曹操说“待事成之后……”

所以(主动)投降的人,在当时主流英雄的认知里,是不耻不屑、不值得托付的,只不过曹操选择了利用,诸葛亮选择了公开强怼——曾老多次提到:诸葛亮做大多事情,都是“阳谋”。然而能做到如此,并且要应对不断变化的现实,当机立断,反应迅猛,举止有度,进退有节……实在让我心生敬佩。



曾老苦口婆心:“我们不要用第一印象去论断别人,但是一定要谨防别人用第一印象来论断我们。魏延就是没有注意这一点,给孔明第一印象就非常不好,所以要干脆斩了他以绝后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读三国有感:应对魏延反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su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