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本虚构的娱乐小说,把魏延描述成有反骨的不忠之人,杀了他的主公韩玄投靠刘备,诸葛亮说他大逆不道,差点要斩杀魏延。诸葛亮死后,魏延谋反,被马岱杀死。那么正史上记载的魏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探究下。
我们先看下正史《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上的记载。
01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他率领私人部队跟随刘备进入蜀地,获得很多战功,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军。
由上分析:魏延很有可能是一个小头目,拥有自己的武装,跟着刘备攻打蜀地,不会出现演义中杀主公韩玄的故事情节(演义中魏延杀韩玄救黄忠纯属虚构,诸葛亮说他有反骨,也纯属胡编乱造,抹黑魏延)。
02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迁治所至成都,需要一位重要将领镇守汉川,大家都议论一定是张飞,张飞也心想必定是他自己。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军无人不感到惊讶。刘备大宴群臣,问魏延道:“现在对你委以重任,你作何打算?”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带领天下兵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去抗击他;如果是其他将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把他们吞并。”刘备闻言叫好,众人也都觉得他出言豪壮。刘备称帝后,又升魏延为镇北将军。
由上分析:汉中作为蜀地的门户,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镇守汉中的重任必须需要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去担任,并且对刘备绝对忠心,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让张飞去镇守最合适,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忠诚度最高。可是刘备却委任魏延去镇守汉中,可见刘备对魏延很信任,对他的武艺和谋略都很认可。由此判断,魏延文武双全,他的综合能力在张飞之上。从后来魏延镇守汉中的情况来看,刘备确实选对了人,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曹操不敢进犯,魏延真的是蜀地的“门神”。
03
建兴元年(223年),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更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230年),又派遣魏延率军西进羌中,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大战于阳溪,魏延大败郭淮等,于是被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为南郑侯。
由上分析:魏延七年时间内,战功卓著,曹军大将郭淮都不是他的对手,官位一直升到前军师和征西大将军,是蜀国的栋梁之臣和大将。
04
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都想请求单独率领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分兵两路进发而会师潼关,像从前韩信所为,诸葛亮总是制止不允。魏延常以为诸葛亮胆小,叹恨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魏延既善于养兵,又勇猛过人,加上性格矜持高傲,当时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惟有杨仪对他不宽容让步,魏延对此十分仇恨,两人关系有如水火。
由上分析:魏延善于统兵,勇猛过人,性格高傲,与文官的关系不是很好,连诸葛亮都不服(诸葛亮毕竟是文官,军事才能和魏延相比还差很远),他与杨仪关系如同水火,几次都想拔刀杀了杨仪,这为之后杨仪说他谋反种下了祸根。
05
当年秋,诸葛亮病重,便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讨论筹划他死后退军的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服从军令,便弃他不顾,军队照常行动。
诸葛亮病逝后,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去探听魏延的口气。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嘛,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发丧还葬,我自然应当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怎么可以因为死了一个人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等人,岂能受杨仪的指派,作断后的将军!”故此要同费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动安排,要求费祎写出文告并由他们共同署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费祎骗他说:“我应该回去把您的意见跟杨长史说明,长史是文官,不懂军事,一定不会反对您的意见。”
费祎一出魏延营门就飞马而去,魏延随即就后悔了,追他又来不及。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的动静,才知道他们全都准备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各营依次引兵撤退。魏延得到消息十分震怒,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直接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
魏延、杨仪各自上表控告对方叛变,一日之内,文书都传递到朝廷。刘禅就此事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董二人都保证杨仪而怀疑魏延。杨仪等劈山开道,昼夜兼行,随魏延之后到达。魏延先到后,占据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等,杨仪等命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到的行动说:“丞相归天,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如此行动!”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短,便不听他的指挥,部队全都散去。
魏延只是与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踏踩魏延的头说:“庸奴!还能干坏事吗?”于是诛杀魏延三族。
开始,蒋琬正率领宿卫各营扶丧北行,行程数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他又返回。起初,魏延不北往投降魏国而南往返蜀,其本意只是为了杀掉杨仪等。平日诸位将领一向不和睦,当时时论也认为一定由魏延接替诸葛亮。魏延也自视为此而已,并非想背叛蜀国。
由上分析:1、诸葛亮临死前,并没有召见魏延,而是和杨仪、费祎、姜维秘密商量退军计划,可见诸葛亮和魏延之间矛盾不小,魏延对诸葛亮不能重用他,也是心里有意见。诸葛亮让魏延断后,魏延很有可能不同意。
2、魏延和杨仪都控告对方叛变,到底是谁叛变,史料没有记载,刘禅问蒋琬、董允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没有直接证据,毕竟这两个人是文官,而且蒋琬和诸葛亮交好,对魏延有偏见。
3、杨仪和王平用诸葛亮的遗令让魏延部队解散,魏延带着几个人去汉中,此时魏延就算谋反也没有可能,可是杨仪却派马岱追杀魏延,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用脚踩魏延的头,还大骂魏延庸奴,接着诛杀了魏延三族。杨仪的种种行为都显示他小人得志,心狠手辣,诛灭魏延三族更是令人发指,似乎在掩饰什么难以告人的目的,或者是害怕魏延的后代报仇。
06
关于魏延和杨仪谁谋反,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杨仪这个人推理论证,史书记载,杨仪杀了魏延后,回到成都,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当了个虚职,后来他自己说了句:“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这句话很大程度上证明杨仪是有反心的。我们回到当时魏延和杨仪的处境上来讲,有可能是杨仪想投降曹魏,但是害怕魏延杀他,于是诬告魏延谋反,用计铲除了魏延,然后回成都邀功请赏,结果并没有如愿。
之后,这句话被刘禅知道,杨仪被贬为平民,最后郁闷自杀。
从杨仪的种种表现,最狠的是他诛杀魏延三族,他谋反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魏延要谋反,从他的为人处世及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也没有必要谋反。
一代名将魏延就这样死在小人杨仪的手里,从此以后,蜀国再也没有像样的大将攻打曹魏,只能偏安一隅,等待曹魏来灭蜀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