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在厨房,一室友问我,她听说在中国有人吃狗肉,她想知道是否属实。我顿了一下,心里掂量着措辞。室友接着说,“I’m sorry if it makes you feel uncomfortable.”(抱歉,这个问题让你感觉不自在。)我礼貌地向她解释了部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可是室友脸上的震惊让我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潦草的解释以抱歉告终。
与人聊天时,总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Don’t you hang out with other Chinese students?”(你没有和其他中国同学交朋友吗?)我会微笑着解释自己喜欢独处,但数次后,我意识到我的理由于他人而言并没有任何说服力。重复的问题和脸上如出一辙的吃惊让我为自己的独来独往感到不自在,于是用非常拙劣的借口解释,“I know some Chinese girls, but I just don’t see them often.”(我认识几个中国女生,但是不经常见面。)当接着被问到“But why?”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
2018年,我在曼彻斯特游学,寄宿在当地人家里。房主外住,房子里住的是同校的游学生和外籍打工人。一段时间后发现住宿的房子有很多问题,但没人和房主提起。于是,我约了房主见面,向他一一指出存在的问题。之后,问题基本解决,但房主每次到房子里来都会尽量避开我。在那之前,他每次来都会到我房里和我打招呼并询问近况。
我现在租住的房子最近也是问题不断,房东对此颇为不满,觉得是我们没有爱护好房子。我私信房东,向她说明问题出现的原因,希望她能来处理。一周后,房东在群里说自己的爱人到房子里看过之后,“无意间发现了问题所在“。(P.S.房子第二次出现问题,我带着房东的爱人去看了情况,并说明可能造成问题的原因。事实证明,我的推测是对的,并非我们租客的原因。)目前,房子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历史重演,房东的爱人成了她的代言人,而且房东决定租期到期后大幅上涨房租,并把房子租给a group而不是单个的租客以便平分账单。
我导让我看一部纪录片。一周后,她发邮件给我,很好奇我的观后感。她说,她从未向任何学生推荐过这部影片。我写了一篇观后感给她,总结起来,我是哭着看完每一集,心里五味杂陈。我导猜到这部片子会让我不安,但没想到会触发这么多。作为局外人的她,影片让她震惊于国与国之间的纽带关联,而作为局内人的我,透过国外人的镜头细细审视自己国家问题的肌理,我感到困惑、不安和歉疚。于是,我导让我去读马克思和爱德华·萨义德。
当然,在这段时间里,生活里的那些琐事还在继续。不知是积蓄太久的量变引发质变,还是突然间“开窍”,在2022年最后的一天,我突然不想再为任何自己并未做错的事感到歉疚。但并不是说自己不会犯错,只是开始明白,犯错后的愧疚是让我们尽力去弥补和督促我们更加努力去做好,而非在自责的染缸里涤荡灵魂。
有朋友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2022年的冬天格外的冷,所以2023年将会有别样的璀璨。
新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