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关系经典著作:西方人如何看待日本文化。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她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化人类学,一生注重原始文化的调查研究。本尼迪克特早年学习英国文学,故其作品文笔高妙,并善于作诗以及细腻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与《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最为著名。
解读:徐静波,亚洲通讯社社长。
01 听前思考
你眼中的日本是怎样的?
日本人和日本民族的本性是什么?
菊与刀为何成为日本民族的文化符号?
日本人等级制的根源何在?
日本的侵略观是如何形成的?
02 书中金句
西方人所理解的德和恶与日本人所理解的是大不相同的。这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它既不属佛教,也不属儒教。它是一个日本体系——既是日本的力量所在,也是日本的弱点。
日本人是从等级制度的观点来看待国内问题的,他们也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国际关系。
尽管日本特殊的文化使他们习惯于报恩的思想,但他们并不喜欢接受恩惠。
03 精华笔记
一、该书的背景和当下意义
日本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重要参考,但不要神话,要把它放在当代日本社会现实中理解。
二、作者为什么会写《菊与刀》一书?
1944年6月,鲁思接受了研究日本的课题任务,在研究过程中,特别重视对日军战俘和美籍日本人的研究,获得了很多一手研究资料。1945年提交研究报告,1946年将报告改写为《菊与刀》出版。“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三、本书中最为重要的几个理论
日本矛盾的性格:好斗VS温和、残暴VS唯美、自大VS有礼、保守VS开放
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精神可以战胜物质,战死才能体现最好的生命价值
日本的侵略观:东亚其他民族联合起来抵抗欧美
日本等级制根源:感恩心理,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是欠了别人的债,必须积极还债。还债要积极工作,是美德。忠孝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仁),对日本人来说是无条件的。
各得其所、各安其份。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建立在人与人、人与国家的整体观念之上。所以日本不接受中国的科举制度,防止阶级流通。
日本人的国际关系观也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日本应该处在国际关系等级制度金字塔的顶端。
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四、后人对《菊与刀》的评价
1.美国不杀天皇,占领日本决策的参考书。
2.20世纪50年代,美国用它来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来分析日本;20世纪中国用它来重新认识和发现日本。
3.当欧美文化冲击洗刷日本时,日本表现了很好的吸收、接纳、部分兼容的策略。日本文化本身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推动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4.日本社会褒贬不一:
(原东京大学教授川岛XX)褒:可以从外国人的眼睛当中,反思我们自己的痛,帮助日本人自省。
(原筑波大学副校长富田XX)贬:①对于日本人“恩”的解读走向了文化绝对主义,走向了美国文化的优越性。②对于日本人“耻”的解读,更多是从美国的“罪感文化”上去解读,是对于国际社会的误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