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晴 19-37度
朋友小孙说早上带我们去吃当地特色的柴火饭——稠糁饭和烩菜。他在电话里特别强调,得八点以前赶到,超过八点可能就卖完了。
栾川玉米不同于河南其他地方的玉米,它更香、糯、甜。特别是位于栾川西南的三川、冷水和叫河三个镇的玉米,因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而更加好吃。
村民把晒干的玉米粒放到自家磨盘上,手工磨成粗细不一的玉米糁,下锅小火慢熬,快熬熟时,再放入当地特有的野菜葛兰叶,熬出的糁汤金灿灿、稠腾腾、香气扑鼻。
在栾川,每天不喝一碗糁汤,简直就是白活一日。吃惯了栾川的玉米糁,养刁了嘴,别地的就再难入口了。
我喜欢喝糁汤,无论黄糁汤、白糁汤,还是黑糁汤,但却从来没有吃过小孙所说的糁饭。为了品美食、逛美景,我们今天特意起了大早。先去吃糁饭,再去天河大峡谷景区游览。
昨天老君山游览时间太长有些累,女儿生出一些起床气,觉得就为了一碗糁饭起大早出门,简直令她极度郁闷。我装作没看见,只管催她快起床、快穿衣服、快洗漱、快出门......
赶到县城一所小学校边上的早餐舘时,虽不到八点,但那里人少车稀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吃客云集。
小孙带我们走到饭馆门前的灶台那里看,两口大锅已经空了,锅台上摆了几碗发红的粥。
“你们要吃吗?要几份?”服务员拎着铲子问。
“四份。”小孙回答着去端灶台上的红粥。
“烩菜要几份?”拎铲子的又问。
“先来四份。”小孙说。
拎铲子的把手里的家伙什放在灶台上,抄起另一边放的大勺子,从大铁锅里盛菜,一勺竟是一满碗。
我学着小孙的样子,一手端一碗红粥,另一手端一碗烩菜往屋里走。跟着他穿过房屋,在屋后阳台上一方桌子边坐下来。一人一碗饭,一碗菜,还有一碟酸菜。
“这就是糁饭?”我看着碗里的红粥。
“对,把大糁和红豆一起放大铁锅里,用柴火小火慢慢熬,熬一个多小时就成这稠粥了。”旁边坐着的一个老者没等小孙回答,主动向我们介绍。
“这咋吃?”
“就用筷子挑着吃。就着烩菜或者酸菜。”老者很热情,继续说:“你们来的晚了,来的早的话还有其他各种小菜,我们这里常年都吃这种早饭。”
玉米糁很粘稠,我拿筷子挑起来一块,粘在筷子上,放入嘴里,满口香糯。
“太好吃了!”我不禁赞到。父亲和女儿尝后也大口小口吃起来。
“你去给他们每人再端一碗来。”老者熟人般指挥小孙。
“不用了,一碗就够了。”我赶紧说。
“这里吃饭不论碗,交一份钱,想吃几碗可以随便加。”听了老者的介绍,我们才知道,这里吃饭是论份的,按人头花一份的钱,不管是烩菜还是糁饭,可以无限续碗,这极具乡村特色。
但对于我们这些四肢不勤的人来说,一碗糁饭一碗烩菜已经是过量了,哪里还会有能力再去续碗。
“不论碗卖论份卖,这是以前传下来的规矩吧?以前的人干体力活,胃口大,吃的多,论碗的话连饭可能都吃不饱。”父亲和那老者边吃边攀谈起来。
我尝了口那碗品相并不好看的烩菜,没想到更让人惊喜。烩菜里的食材很有限,无非是高汤、白萝卜、胡萝卜、酸菜和豆腐等最普通的菜,但在大铁锅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熬煮,几种食材的味道相互融合,你中有我,似是而非,非常奇妙。我很快就吃完了两碗烩菜,捂着撑大的肚子继续进食糁饭。
最传统的,也是最经典的。这里的糁饭或烩菜,是以最原始的方式用最普通的食材做成的。或许是因为食材熟悉了大铁锅,或许是大铁锅习惯了不愠不火的温度,也或许是温度习惯了噼里啪啦的木柴燃烧的声音,使它们自在轻松,能充分散发出食材和器皿的本真,让食客品尝到最原汁原味的经典味道。
我们几乎是抱着肚子离开了饭馆,在满足的饱嗝声中向天河大峡谷景区进发。女儿的起床气因满肚子的糁饭而烟消云散,阳光明媚。
天河大峡谷景区以前叫倒回沟,什么时候改的名字我不清楚。这里和老君山景区相比,它沟不够深,山不够高,水不够多。但它足够凉快。
天河大峡谷在栾川县叫河乡的地域内,因海拔高,一年四季气候宜人。走进景区,腿上凉飕飕的。很多推婴儿车的妇人在景区内悠闲乘凉。
就如五岳归来不看山的道理,看过了养子沟、老君山,再游天河大峡谷总觉得欠缺那么点热情。我们沿水路走完全沟,没有再坐缆车上山,而是直接返回了。
晚上,躺在床上仰望星空,满脑子仍是那灶台、那铁锅、那老者、那碗柴火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