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浪地球还没有上映之前,先把流浪地球的小说看完了。本来以为会很长,结果只有短短的数万字。
在预测太阳将要燃尽,变成巨大的红巨星,高温吞并整个太阳系时,人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了行星发动机,推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到达半人马系。整个计划要耗时2500年,经历100代人,度过5个阶段。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由于发现太阳没有变化,整个世界反叛了,对于制定流浪计划的联合政府的5000人进行了无情的屠杀――把他们流放于已经趋近于零下八十多度的地表。可就在他们以为处死了人类的叛徒时,太阳突然氦闪,水、金、火星顷刻间化为灰烬。
这时,站错位置的“我”,也意识到,这趟流浪之行必须继续进行下去,因为,有人还活着,有人还选择希望。
这个故事,最后并没有结局,而是开放式的,作为即将老去的主人公的“我”想象,到地球结束流浪之旅,到达新的归途时,大地上草木鲜绿,满是生机,人类因为选了希望,而活了下来,文明流传,希望延续。
其实几十万年人,自人类产生,我们就依靠两样东西存活于世,想象力和勇气,而这两样构成了希望。只要希望在,一切就不会终结。
大刘的作品,这一本也有很好的哲理思考。比如,描写行星发动机时,“我”问了小星老师一个问题:“你走在平原上,忽然遇到了一睹墙,它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它是什么?”
小星老师没有答上来。
我说:“――死亡”
人类在太阳赋予的希望中生存,可太阳有一天也变成了绝望的代言,逃离的人类,每日都担惊受怕太阳有一天会把地球吞掉。行星发动机的巨大光柱便成了人类最后的希望,它发出的光直通天擎,照亮一切。可它忽然熄灭时,只是一睹高而不见的墙,那便是死亡的到来,希望的破灭。
这部小说所带来的勇气和希望以及中国人固有的家国情怀,我都认为是中国人在科幻风格和体裁上与外国不同的情结,独具一格,别有风采。
所以无论最终结果将小破球导向何处,我选择票房。
电影其实是对于小说在基础构架上的再创作,希望小破球,导演和大刘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