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小姑得了胆囊炎,到洛阳一检查,医生大惊失色,胆囊是小毛病,xx是大毛病,有了ZL。医生和表哥是好朋友,当即就告诉了表哥,姊妹几个商量之后,瞒着小姑,做了手术。只是告诉他:胆囊有炎症,做个小手术,小姑信以为真了(有时候善意的谎言真的很好)。
我和父亲去看小姑时,她躺在病床上,腹部全被白色的绷带缠绕着,能隐约看到伤口渗出的血迹。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怎经得起手术之痛!看到我和父亲,小姑会心的笑了笑,用微弱的声音劝慰父亲:H B,我没事,过几天就好了,镇远,你是又跑来干啥来!
出院后,表哥表姐姊妹七个轮流照顾小姑,表哥更是天天跑市场,小鸽子,乌鸡,甲鱼……不断的买来熬汤让小姑喝。为了让小姑吃上新鲜的鱼汤,他每天出去钓鱼,把钓来的鱼全都送到小姑那,让表姐们熬汤给小姑补身体。
半年后,小姑的脸颊稍微胖嘟嘟,精神也好多了,偶尔还能和姑父两个人骑着电动车,到我父亲这坐坐,时间就这样平静的流走。
去年春节前,小姑身体又不如以前,住了半个月院,没有告诉我们。今年春天后,身体大不如之前,这次检查,又发现了其他的病症。刚刚养的脸颊有点光泽的小姑,又一次病了,身体瘦的没有一点肉,胳膊上疏松的皮肤包裹在骨头上,就像一根放在院子里多年的木头棒,看着小姑,我这鼻子酸酸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静姐姐说:小姑第一次生病住院手术之后,没有让姑父去医院,怕他知道病情后经受不住。小姑在医院,姑父在家里,不停打电话,非要到医院去,表弟好说歹说,总算安稳住他。如果让他到医院去,看到病房的科室,他一下子就知道病情了,他是经受不住的。他们俩一辈子从没有红过脸,吵过架,不管以前日子过的多么苦,他们一直和睦相处,小姑从没有让姑父做过家务事,以至于他不会做饭照顾家。姑父总是对小姑说:我要是走到你前头,那就是有福了,你还会照顾照顾我,我要是走到你后面,那日子该咋过?
在小姑刚出院那会儿,姑父在家里坐着,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心里的痛苦,无法言语。后来,他慢慢学会了做饭熬汤,每天给小姑做饭,好赖小姑都不挑剔,都说好吃!如今两位老人相伴六十多年,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从青涩岁月到皱纹满脸,唯一不改的是一样的笑容,一样的默契与和谐!
静姐姐说,前一段去做透析,那天小姑心情好,还哼起了小曲:正月娶小奴,二月参军走……
我就和小姑说:小姑,你再唱唱我听听,我把这歌写下来。小姑以为我要录像,就扭过身摇着头连声说:不录不录!
我说:这也是咱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和诗经里头的诗歌一样的。你看“月奶奶,明晃晃……”小姑跟着说起来了,说的很准确流畅。
我接着说:你看这小曲里头教育孩子们的话说的多好啊,“读四书,念文章,红旗插到俺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
旁边的外甥接着说: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在我们大家的鼓动下,小姑说起了歌谣:
正月娶小奴,二月参军走。
新郎夫参军去,为妇不能留。
手拉丈夫手,送到大门口。
为妻我言中语,丈夫你听从去。
走路你要走大路,不要你走小路,
大路边人烟稠,走着你好问路。
住店你要住大店,不要你住小店,
大店上人烟多,出入你好方便。
坐船你要坐船头,不要你坐船后,
船后边狼烟大,打栽你江里头。
小姑的喉咙里总有痰在卡着,她伸长脖子使劲咽一下,脖子上的筋、血管、骨骼和松弛的皮肤都跟着拉伸一下。她流畅的说完了这首民谣。
我问小姑,当时为什么唱这样的分别歌?小姑说,那时候刚解放,国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军,就有了这首歌。我想了想也真是,文化总是伴随着时代而产生的,就像《诗经·君子于役》等诗歌,合为事而作。这首通俗直白的民谣中包含了多少夫妻分离的痛苦,包含了多少夫妻的难舍难分,包含了多少妻子对丈夫的担忧!
小姑,不识字,却是很有文化!
小姑,不认字,却是非常明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