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春暖花开

作者: 梦鸿成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18:25 被阅读4次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走进赤溪,远方是青山叠翠、林木掩映,近处是溪水清清、花香鸟语,宛如在水一方的绿洲……一切都是美的,就连站在村口那块刻有“全国扶贫第一村——赤溪”的石碑前合影留念,都有满满的幸福感。

            从这里往村庄远远望去,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新屋掩映在树丛中,九鲤溪水绕村而过,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村党总支书记杜家柱一边领着我们向村庄走去,一边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赤溪村的村情和三十多年的脱贫历程。

            赤溪村是福鼎市磻溪镇下辖的一个畲族行政村,辖14个自然村408户1806人,其中畲族群众802人。地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西南麓,九鲤溪和下山溪绕村而过,山川溪瀑景观奇特,畲族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风景怡人、风情浓郁的美丽乡村,被列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

            三十多年前,赤溪村是闻名全国的穷苦之地,群众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昔日特困下山溪、山高路险鸟迹稀;早出调柴换油盐,晚归家门日落西。”这首赤溪民谣就是当时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1984年,时任福鼎县委报道组组长的王绍据第一次走进赤溪村,许多畲族贫困家庭的日常景象让他忍不住掉泪。他把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写成一封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刊登在《人民日报》,同时本报配以评论员文章《关怀贫困地区》,引起全国轰动。3个月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扶贫攻坚事业由此引燃,从此赤溪便有了“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名头。

            山中岁月苦,扶贫行路难。这三十多年来,赤溪村采取就地扶贫、搬迁扶贫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共同推进等办法,历经了“输血、换血、造血”三个阶段的扶贫历程,一步一个脚印,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实现了从穷山村到美丽富裕村的巨变。

            进入村庄,我们行走在全长750米的长安新街上,让人感觉更像是走在一个集镇上,道路宽敞平坦,两侧的白墙黛瓦三层小楼整齐排开,与远方云蒸雾绕的青山相互映衬,美不胜收。街上人来车往,街面挂起一长溜喜庆的大红灯笼,独具特色的畲家剪纸贴满门窗,身着“凤凰装”的畲家妇女正向外来客人热情推销着白茶、葫雕等特色产品……在这条村中主路上,白茶店、特产店、农家乐、小超市等各种商铺,宽带服务中心、快递收发点、金融服务点等各类便民设施一应俱全。

            在“畲村白茶”店,喝一杯清醇爽口、韵味十足的福鼎白茶后,我们来到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年历史的杜家堡。

            400年前的明末清初,杜氏族人从杜家乌碑分流到赤溪村并建造了杜家堡,整个古堡占地面积约80亩,里面建有7座古朴凝重的明清风格的老房子,总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古堡布局巧妙,路网纵横交错、曲径通幽,排水系统完善,每栋房子都有一个用石块铺设的大天井院子。为了让杜家堡“重现天日”,目前对杜家堡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修复建设,不久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

            杜家堡古民居是个完整的小部落,具有深厚的古村落文化、杜氏家族文化、建筑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景观资源,在这里不仅让人感悟到历史的沧桑,它还以平民化、不高贵的味道,给人轻松、不压抑的感觉,让人向往着隐幽静泊的闲致生活。

            经过美丽的"蝴蝶园",走进赤溪村村史展示馆,大家流连在那一块块记录着赤溪如何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蜕变的宣传展板前,不时用掌声感谢杜家柱的生动讲解,不时翘起拇指为赤溪三十年艰辛的幸福嬗变点赞。我们还满怀激情地观看了2016年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和赤溪村干部、群众通过视频交流的录像片。听到总书记对赤溪的殷切寄语:“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也感到摆脱贫困、建设全面小康的任重而道远。

            沿着美丽的九鲤溪,漫步在群山环抱的村道上,听远处传来的畬族新民歌《一颗红心一箩歌》:畲山升起新太阳,春笋上联竹叶香,东风吹倒黄连树,幸福花开万年长。闻沿路飘来的茶叶清香,沁人心脾;看田野上,勤劳的赤溪人民,在勤快地耕作,播种着幸福和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赤溪春暖花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iy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