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粉丝圈里,捧杀一词大致是说有些粉丝在社交媒体上过分美化自己的偶像,以至于招致路人甚至包括一部分入坑不深的新粉反感,继而转黑的现象。
而在《现在汉语词典》里,它的释义是: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被吹捧者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中的一句,我们都知道孔老爹写《春秋》那都是微言大义,在《左传》能看到一个详细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郑庄公他妈生他的时候难产,貌似是脚先出来,吓着妈妈了,所以他妈特别不喜欢他,偏疼小儿子共叔段。就是搁平常人家,父母偏心也很容易导致家庭问题,更何况是帝王之家,这位妈一偏心就偏到了要废长立幼的程度。不过幸好老爹还是比较理智的,没同意。
郑庄公讨厌这个弟弟是没跑的事儿了,但是当他即位后,老妈为小儿子请封,他二话不说就分了老大一块封地给共叔段,大概就是大到前无古人的那种程度,名曰“京邑”,所以当时的人也管共叔段称作“京城太叔”。
朝中有人反对,庄公解释,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庄公表示我妈让我这么干,我能怎么办呀?
大臣说,你妈她偏心,什么时候能满足呀,不如早点处置,免得成为祸害。
这时候郑庄公的回答就比较有意思了,他云淡风轻的说了一句我们现在常说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等着瞧吧!”
这话乍一听有点阿Q精神,自欺欺人的意思,可仔细想想这共叔段得了封邑跟多行不义有什么关系呢,完全没有逻辑支撑呀!
郑庄公,这位老人家虽无霸主之名,却有称霸之实,那可是被齐桓公视之为标杆的人物。想来那时心中早已定下了捧杀大计——你要啥给啥,随便怎么得瑟,我看你能膨胀到什么程度,早晚给我抓着把柄。
这位共叔段也是不负哥哥的期望, 过了不久就撺掇着原来属于郑国的西北边的两个城邑背叛,归为自己的属地,进一步扩大了地盘。
这时候又有人出来劝庄公,话说得还挺狠的:“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吧?您如果不想干了,把郑国交给太叔,那我就去服待他去,你要是不想给,就趁早干掉他,不然大家心里不踏实。”
郑庄公依旧无动于衷,连公开谴责一下都没有。
这下好了,一再试探老哥都是忍让的态度,甚至要啥给啥,太叔更是得瑟的没边儿了。他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盘算着偷袭郑国,直接把老哥干掉得了。
最狠的是他妈武姜也支持小儿子搞掉大儿子,甚至还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弟弟造反,亲妈不劝着反而跟他里应外合要害自己,按说一般人听到这种消息一定心塞的要死。但庄公何许人也,人家只说了两个字,“可矣。”
“哦,你们全都看到了,不是我当哥的不让着他哟,他可是要造反呀,我也没有办法呀。”
郑庄公成功塑造的受害者形象全国人民都有目共睹,对偏心的老妈武姜和贪得无厌,恩将仇报的太叔无比唾弃,恨不得人人得以诛之
所以当庄公派人去讨伐京邑的时候,京邑的人民毫不犹豫的背叛了共叔段,没办法龚叔段逃到鄢城,很快又被人跟在屁股后面赶走了。
左传中关于这一段写的也蛮有意思的:【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史家人眼睛是雪亮的,大抵觉得郑庄公这人人品也好不到哪里去,明明就是讨厌共叔段,想搞他,还偏偏喜欢卖人设,弄的事情这么复杂。但人家是国君也不太好直接说,难之也。
【百科翻译:《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