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年纪大了,养老的问题一天一天紧凑起来,我时不时想起这件事,但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和清晰。
这两天看了杨本芬的一本小集子,叫《豆子芝麻茶》,今天看完了,颇有感受。
知道杨本芬是在去年10月伤的时候,当时参加岚星书院的一个写作课,听老师重点讲了《秋园》这本书,对这本书的作者杨本芬奶奶的事迹非常敬佩,所以就想买来看,后来《秋国》没有到,先得到了她最近出版的这本书。
这本《豆子芝麻茶》是杨本芬记录的几个有关养老和送终的小故事,有朋友的事,也有亲人的事,最主要是她母亲临终前近一个月的琐事和回忆,读来细致入微,意味绵长。有些让人伤感,也能让人安静。这感觉有点像让内蒙古的长调,这悠扬的歌声直指苍穹,也直指人心。
这一段母女的亲情记述,让我想起我父母的养老和临终问题了,这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儿。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老人年龄大了,自己就会考虑这些问题,做子女的岂有不知。所以就开始想如何让老人家安享晚年,如何给父母积累更多的福报。
首先在精神层面,我考虑父母现在身体还好,可以在家门口上上老年大学,学学画,写写毛笔字,搞搞刺绣什么的,这样可以让生活很充实。老人状态好了,可以带老人去外地旅游,看看风景。再就是回河南老家一趟,看看晚一辈的亲人,看看老宅,祭奠一下他们父母的坟茔,在感情和记忆上也是一种慰籍和释放。
在身体锻炼和生活上,我考虑要装修和整理一下家乡的房子和院子,修建一个干净的厨房和卫生间,让他们夏天可以很好的度假。春天里,院子里养上鸡和鸭,再养一条狗,小院里面就有活力了。菜园里面提前翻土,可以种上蔬菜瓜果,夏天满目葱绿,一片生机。父母劳动一辈子,你让他们闲下来,他们很不适应,喂喂鸡鸭,种种菜,适当的运动,怡情养性,才可以更好的长寿。
冬季北方天冷,烧煤取暖多有不便,外面雪地还滑,很多老人都去南方过冬了,我们没实力去南方,去县城猫冬也是可以的,而且小区很多老人都熟悉,比在村子里乐趣多,所以冬天就去县城家里吧。
最让父母感到安慰和踏实的是家里的医院和大夫都在家门口,有病有灾可以随时去看,打个电话就来了,比我们都强。北京的医疗技术虽然是好,但是出门,排队,医治都特别麻烦,没有儿女陪看不成,这也是父母最终决定不在北京养老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就是图新疆一个人熟,时间快,报销快,技术还不差。(当然我混的不好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至于最后送终的问题,父亲也是有过几次不明确的讨论,但是基本的意思我是理解了,他不太愿意回河南老家归祖坟了,他是想埋在古尔图河的西岸,连霍高速的北边了。因为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新疆度过,他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甚至熟悉每一颗胡杨树和每一块儿戈壁滩石头,他的生命早就融到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睡在那里最踏实,怎么好让他的灵魂不得安宁呢,所以古尔图是他的最好归宿了。
我们三个儿女,都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还算孝顺,没惹他们生气和着急,他们也没有享我们的福,晚年赶上好政策,他们生活的还好,比我们在身边不差。我们兄妹们接下来,就是花更多的心思在父母身上,多陪父母,多关心他们的吃喝,多促成他们的欢乐,让他们余下的时光像晚霞一样辉煌。
《孝经》里面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之前没做过这样的事,最近要补上这个缺,不能说给父母积德,最少也是添光彩的事吧。
说是故事,也不是故事,说起来就是眼前的事,絮叨一下,准备好,迎接新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