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集中注意力认真研读完怀特海的《教育的节奏》。说实话,这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高深的理论。读起来艰涩难懂,像读专业的论文。其实更像是一篇学术价值很高的演讲稿。
教育与人的成长一样,随着接触知识的丰富与否,也在经历着不同的阶段。教育的浪漫期不宜过长,因为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自由约束的纪律性。自由时间过长,会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挫败感!精确期的学习更高效,而走入最后的综合期是每一个人毕生追求的最好结果。
在踏入教坛十年有余之时,懵懂如孩童的我,第一次明白了教育也是有节奏的。教育的节奏与我们的人生成长一样也有三个阶段:浪漫期、精确期、综合期。在整个教育阶段这三个时期又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编织在一起的。如果说小学阶段的教育为浪漫期的话,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像是精确期,大学及以后的学习为综合期。
小学阶段的学习以浪漫的自由为主。特别是刚升入一年级的小豆豆们。他们没有“规律”的概念。在他们的世界中,知识的学习是在玩中接受的。课堂上他们很少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他们的兴趣点很多,因为对接受新知识很懵懂。整个学习状态很散漫自由。随着老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课堂纪律。他们逐渐理解了在接受知识时的自由与纪律的平衡关系。
但是,我发现整个小学生阶段的学习,都是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灌输给孩子们的。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去慎重考虑哪些是孩子们必须掌握的有用的知识,不管孩子们有无兴趣。他们只是遵循教学大纲,学科教材全部照搬过来,灌输给孩子们。每天的任务就是读读读,写写写,背背背。随着这些毫无生机,毫无温度知识的积累,孩子们成了记忆生字词课文的机器。思想呆滞,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人云亦云,缺乏独立自主创新能力,成了现在教育最大的弊端。
我特别赞同怀特海在书中所讲的那句话: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而现实的教育,却把人们的智慧扼杀在求知的过程中了。现在的学校教育,缺乏精准度。什么都想灌输给孩子们,到最后往往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我们改怎样把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呢?怎样把知识的积累转化为智慧呢?我觉得这是很少教师能办得到的。因为大多数教师像他们所教的学生那样,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他们只是按部就班的上课下课。没有去深入研究孩子们的智力发展规律,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可能教师们觉得,那是研究心理的专家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本知识灌输给孩子们。把生字会写,课文会背就行了。
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给我最大感触的是:那些特别严厉的老师往往教学成绩突出,如果不主抓课堂纪律,成绩会一塌糊涂。
怎样有效调节自由与纪律以适应儿童个性的自然发展?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低学段的孩子只有克服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学习成绩中脱颖而出。所以,孩子们只有学会自我约束才是纪律,只有通过享有广泛的自由才能得到这种纪律。
纵观整个教育节奏,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还处在浪漫期。因为对教育规律,对孩子的成长规律自己知之甚少。没有形成自己严谨精确的教育理念,没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自己就行无知的孩童,在享受着教育自由的浪漫期。我觉得只有自己真的愿意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啃读教育经典,我的教学才能走入下一个精确期的阶段。
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更多的思考所传授的知识与孩童的发展阶段是否吻合。把更多焦点关注在孩子们身上。因为,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接受者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和思考,不能像塞东西一样,没有任何情感交流地硬塞过去,没有得到回应的知识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是不能被有效应用的。传授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被应用的知识,孩子们才会终身牢记。
我愿意在浪漫的教育阶段与孩子的一起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