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曾国藩家书》全书详解,第三十书“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 53闫松 】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7月24日星期三,共读第52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三年” 正月十七日 致诸位老弟书 第162页-18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这封家书很长,我反复读了三遍。
第1节写收到书信。
第2节先回答四弟信。兄弟之间重在推己及人,理解别人,互相理解,兄弟之间的嫌隙,其实往往来自于青萍之末,稍加不慎,内心想法一点点不合,就会造成将来之大的裂缝。
兄弟之间要全替对方着想。更要想着对方比自己好,注重对方名声,兄弟必然如同一人。
第3节是说,四弟本就资质平常,所以曾国藩建议他在家学习。在家更是合适四弟的,去外面求学,不能不受外界环境的沾染。而且他强调,湖南乡间之读书人大多是庸俗之辈,乡间未有学业之好友,在选择朋友上,读书人更应该侧重能够夹持自己的。
第4节。曾国藩向四弟强调,学习要选择一个好的老师。还多选择那些胸有大志的人。选择学习的老师,应该长久的跟进,不可见异思迁,如果不能够长期的跟从一个老师去学习,那他最终就没有什么大的长进。
第5节是给六弟的回信。看到六弟的书信,他觉得六弟的古文应当求其气,他认为六弟有韩愈和王安石的文章之气。那种像韩愈的沉雄矫健,像王安石的万千变幻,诗歌也要傲兀不群。为六弟写出这样的文章感到高兴。
第6节,他强调为君子者,不必在意别人的议论,应该与同路之人一起切磋,不必在乎说自己有朋党之嫌。
第7节当中应当是六弟对父亲有了不甚恭敬之词说荒芜已久,无甚纪律,但是,他结合自己的实际,告诫六弟,万不可如此,对于长辈,父亲,师长,应该多称颂好的方面,不可对小的细节有所非议。
第8节是说,牢骚防断肠,不可有过分之牢骚。人之一生,福祸无穷,塞翁失马,关键不要在意热衷名利,应当应当爱惜时间,不为虚名所累。
第9节,是说六弟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仍旧是读经如盲人不能找准目标,不能砥砺前行。
第十小节,作者强调,研究经书关键是要有强大的耐心,继续不断研磨。读历史也应当是有所侧重,就好像苏轼所提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并且强调在读书过程当中设身处地走进当时的情境,走进人物的内心,设身处地去想,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去办?
第11节是说当今读书人路线有三种,作者最强调的是义理,而且义理便于各人去躬行实践。社会实践中也找到了其根本之路。
第12节说,读个人文集,要全身心投入其中,你如果在那个时代该怎样去处理?为什么有这样的文笔 ,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这个人,把整部文集都读完,也体现了一个专心致志的特点。
《曾国藩家书》全书详解,第三十书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诸位老弟书
诸位老弟足下:
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日所发家信。
四弟之信三叶,语语平实,责我待人不恕,甚为切当。谓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可容云云。此数语,兄读之不觉汗下。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弟。”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底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刘大爷、刘三爷兄弟皆想做好人,卒至视如仇雠。因刘三爷得好名声于父母族党之间,而刘大爷得坏名声故也。今四弟之所责我者,正是此道理,我所以读之汗下。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若各各如此存心,则亿万年无纤芥之嫌矣。
至于家塾读书之说,我亦知其甚难,曾与九弟面谈及数十次矣。但四弟前次来书,言欲找馆出外教书。兄意教馆之荒功误事,较之家塾为尤甚。与其出而教馆,不如静坐家塾。若云一出家塾便有明师益友,则我境之所谓明师益友者我皆知之,且已夙夜熟筹之矣。惟汪觉庵师及阳沧溟先生是兄意中所信为可师者。然衡阳风俗,只有冬学要紧,自五月以后,师弟皆奉行故事而已。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四弟若到衡阳去,必以翰林之弟相笑。薄俗可恶。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兄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今四弟意必从觉庵师游,则千万听兄嘱咐,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接到此信,立即率厚二到觉庵师处受业。其束修,今年谨具钱十挂。兄于八月准付回,不致累及家中。非不欲从丰,实不能耳。兄所最虑者,同学之人无志嬉游,端节以后放散不事事,恐弟与厚二效尤耳。切戒切戒!凡从师,必久而后可以获益。四弟与季弟今年从觉庵师,若地方相安,则明年仍可从游。若一年换一处,是即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此以上答四弟信之大略也。
六弟之信,乃一篇绝妙古文。排奡似昌黎,拗很似半山。予论古文,总须有倔强不驯之气、愈拗愈深之意,故于太史公外,独取昌黎、半山两家。论诗亦取傲兀不群者,论字亦然。每蓄此意而不轻谈,近得何子贞,意见极相合,偶谈一二句,两人相视而笑。不知六弟乃生成有此一支妙笔。往时见弟文,亦无大奇特者。今观此信,然后知吾弟真不羁才也。欢喜无极,欢喜无极!凡兄所有志而力不能为者,吾弟皆可为之矣。
信中言兄与诸君子讲学,恐其渐成朋党,所见甚是。然弟尽可放心。兄最怕标榜,常存暗然尚[插图]之意,断不致有所谓门户自表者也。信中言四弟浮躁不虚心,亦切中四弟之病。四弟当视为良友药石之言。
信中又有“荒芜已久,甚无纪”二语。此甚不是。臣子与君亲,但当称扬善美,不可道及过错;但当谕亲于道,不可疵议细节。兄从前常犯此大恶,但尚是腹诽,未曾形之笔墨,如今思之,不孝孰大乎是?常与阳牧云并九弟言及之,以后愿与诸弟痛惩此大罪。六弟接到此信,立即至父亲前磕头,并代我磕头请罪。
信中又言:“弟之牢骚,非小人之热中,乃志士之惜阴。”读至此,不胜惘然,恨不得生两翅忽飞到家,将老弟劝慰一番,纵谈数日乃快。然向使诸弟已入学,则谣言必谓学院做情。众口铄金,何从辨起?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科名迟早,实有前定,虽惜阴念切,正不必以虚名萦怀耳。
来信言“看《礼记》疏一本半,浩浩茫茫,苦无所得,今已尽弃,不敢复阅。现读朱子《纲目》,日十馀叶”云云。说到此处,兄不胜悔恨。恨早岁不曾用功,如今虽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然兄最好苦思,又得诸益友相质证,于读书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数端: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六弟谨记之。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若夫为科名之学,则要读“四书”文,读试帖律赋,头绪甚多。四弟、九弟、厚二弟天质较低,必须为科名之学。六弟既有大志,虽不科名可也,但当守一“耐”字诀耳。观来信言读《礼记》疏似不能耐者。勉之勉之!
兄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亦洎无良友。近年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无如体气本弱,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每自思念,天既限我以不能苦思,是天不欲成我之学问也,故近日以来,意颇疏散。计今年若可得一差,能还一切旧债,则将归田养亲,不复恋恋于利禄矣。粗识几字,不敢为非以蹈大戾已耳,不复有志于先哲矣。吾人第一以保身为要,我所以无大志愿者,恐用心太过,足以疲神也。诸弟亦须时时以保身为念。无忽无忽!
来信又驳我前书,谓必须博雅有才而后可明理有用,所见极是。兄前书之意,盖以躬行为重,即子夏“贤贤易色”章之意。以为博雅者不足贵,惟明理者乃有用,特其立论过激耳。六弟信中之意,以为不博雅多闻,安能明理有用。立论极精,但弟须力行之,不可徒与兄辩驳见长耳。
来信又言四弟与季弟从游觉庵师,六弟、九弟仍来京中,或肄业城南云云。兄之欲得老弟共住京中也,其情如孤雁之求曹也。自九弟辛丑秋思归,兄百计挽留,九弟当能言之。及至去秋决计南归,兄实无可如何,只得听其自便。若九弟今年复来,则一岁之内忽去忽来,不特堂上诸大人不肯,即旁观亦且笑我兄弟轻举妄动。且两弟同来,途费须得八十金,此时实难措办。弟云能自为计,则兄窃不信。曹西垣去冬已到京,郭云仙明年始起程,目下亦无好伴。惟城南肄业之说,则甚为得计。兄于二月间准付银廿两至金竺虔家,以为六弟、九弟省城读书之用。竺虔于二月起身南旋,其银四月初可到。弟接到此信,立即下省肄业。
省城中兄相好的,如郭云仙、凌笛舟、孙芝房,皆在别处坐书院。贺蔗农、俞岱青、陈尧农、陈庆覃诸先生皆官场中人,不能伏案用功矣。惟闻有丁君者,名叙忠,号秩臣,长沙廪生。学问切实,践履笃诚,兄虽未曾见面,而稔知其可师。凡与我相好者,皆极力称道丁君。两弟到省,先到城南住斋,立即去拜丁君托陈季牧为介绍,执贽受业。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既以丁君为师,此外择友则慎之又慎。昌黎曰:“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来信以进京为上策,以肄业城南为次策。兄非不欲从上策,因九弟去来太速,不好写信禀堂上。不特九弟形迹矛盾,即我禀堂上,亦必自相矛盾也。又目下实难办途费。六弟言能自为计,亦未历甘苦之言耳。若我今年能得一差,则两弟今冬与朱啸山同来甚好。目前且从次策。如六弟不以为然,则再写信来商议可也。
此答六弟信之大略也。
九弟之信,写家事详细,惜话说太短。兄则每每太长,以后截长补短为妙。尧阶若有大事,诸弟随去一人帮他几天。牧云接我长信,何以全无回信?毋乃嫌我话太直乎?扶乩之事,全不足信。九弟总须立志读书,不必想及此等事。季弟一切皆须听诸兄话。
此次折弁走甚急,不暇抄日记本。馀容后告。冯树堂闻弟将到省城,写一荐条,荐两朋友。弟留心访之可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