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通过在行平台约见了一位比较年轻的老师,不算是心理老师,但是通过教练式的对话和启发,让我比较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提供给了我几个全新的心理概念。没有心灵鸡汤,全部都是关于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状态。
品格是可以建立的,我要建立主动的品格。
自打有记忆起,我身边的人都告诉我:你很内向。 通过回忆一些小时候以及长大后的片段,那个时候身边的人都这么认为我是内向的人。于是,我在内心深处也认定我是个内向的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带着内向的标签做事。我是个内向的人,所以我不爱和人主动说话,所以我喜欢安静,所以我不会全面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我的逻辑是: 因为我是内向的人,所以----其实,外向和内向的定义在现代社会没有明确的界限,外向和内向相互交叉,互相影响。我可以重蹈这个模式,建立一种主动的品格(性格不能改变,但是品格可以建立)。当我决定做一个主动的人,这个决定会影响我做事的态度和方法。 主动的人会主动积极的和人沟通,会主动的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会表达内心世界真实的自我,会去通过观察和提问来更了解别人。我是个主动的人,所以我----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所以我愿意去做有价值的事。
过往中,当生活中出现以下事件时,我会开心,享受,觉得自己有价值。
1:站在台上讲课或者发言,学生或者听众都很认真,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时
2: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时
3:能够给别人带来欢乐或者减少麻烦,减轻痛苦时
4:受到别人的赞扬和欣赏时,无论是赞扬我的内在还是外在
每当做到了以上事情,我会由衷的开心和愉悦,感受到自己有价值。也就是这些事给我带来了价值的自我认同。也就是说”我的内心深处当自己认同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是快乐和愉悦的“。
那么,我现在开始要把这个顺序调换过来。即: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所以我决定做以上的那些事。不要让外在的事件影响自己的快乐和平静,而是从自己本真出发,自己决定做什么样的事。
看不到别人的好时其实是把内心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他人身上。
我会在意人家的谈吐,学历,沟通方式或者物质条件(男女关系或者是会产生很多交集的朋友同事)。而且一旦要和这个人产生长时间的交集或者链接的时候,我会非常在意别人的不足之处,然后放大,甚至将这些缺点放大到覆盖住了优点。 我对别人的缺点不满意,反观我的生活中,我也很在意自己的这些方面,而且也觉得自己的这些方面不好。那么,当我看不到别人的好时,实质上是将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了别人身上。我真正不满的是自己。然而,“我不够好”这句话是全世界三个谎言之一,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成年人绝大多数表征的东西都是由幼年的经历塑造而成的,只是我们少有机会去回顾自己的幼年,也没有将幼年的经历和现在结合起来分析。
约见的最后,得知这位老师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天都有阅读圣经的习惯。我问他:通过基督教的信仰,通过圣经的故事,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和不一样? 他的回答是:以前,我是一个站在热闹的人群当中,依然会觉得自己很孤单的人。很多人害怕信仰基督是因为害怕做不到某些事情或者做了坏事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其实不是,不是因为我们做了某些好事或者坏事,上帝就会爱我们或者惩罚我们,而是因为上帝本来就决定爱我们每一个人,他用博大的爱去感染每个人信徒,让信仰他的人的心灵慢慢净化,直到最后不好意思或者发自内心的不再去做不坏事。 另一层意思是,上帝永远爱着自己,在上帝的博爱下,自己的内心世界是非常有安全感,有依靠的,有了这份安全和依靠,人的内心是自由的,才能完完全全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