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语叫“田园牧歌”,说的是僻壤乡村里那种悠闲的美景。其实,应该追根究底探讨一下,这种悠闲如诗如画的美景,究竟谁的?是谁享受了?答案很明确,显然不是创造并构成这个悠闲美景一部分的那些人——农民。而是另外一部分吃饱了撑的,来消费农民辛苦创造的成绩的人。
所以,享受田园牧歌的永远是局外人。虽然陶渊明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田园牧歌的诗句,但那是黄连树下吹喇叭,苦中作乐。我不信他在“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样早出晚归一天的劳作下来,还有什么悠然自得的好心情。虽然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但那毕竟是偶然的,想想看,一年中能有多少这样的日子?
看这首宋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无)
从这首词里,感受到满满的田园牧歌,但那是作者辛弃疾眼中的景致,绝不是那正在锄豆田,织鸡笼的小伙子,也不是正在看似“闲谈”的老两口的感受。再看下面这首:
宋 ·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看,这个乡村晚景,难道是横在牛背上的牧童所能感受到的吗?肯定不是。说不定牧童是在用牛能听懂的特别声迅,在呼唤掉队的牛呢。至于那种闲适悠然的乡村晚景,显然还是诗人雷震的感受。
综上所述,生活在所谓“田园牧歌”里的主人——农民,永远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人。事实上,唐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清代“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的对联(宰相李鸿章是合肥人,主管农业的尚书翁同和是常熟人)才是田园牧歌中主人翁的真实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