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层:俯视看花。
这是文学的角度。
孩子最喜欢写这种作文。直接把人的心理投射到花上。“我喜欢白色的野菊花。”“我觉得白色的野菊花非常漂亮。”

“我喜欢”、“我觉得”就是心理投射,打上了人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印记。花好像是一个宠物,可以放在手上观赏、把玩。当然,可远观不可亵玩。
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

姐姐说,她小时候在鱼塘边种瓜。有一朵朵白色火焰在蔓延的瓜藤边跳跃,那就是野菊花。而鱼儿就在水面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我能想象那幅画面:扎着长头发的姐姐,穿着花色格子衣的姐姐,在乡间的鱼塘边辛勤劳作,整个下午,陪伴她的只有默默开放的野菊花。时光很漫长,天地很安静。姐姐个子很高,菊花显得很小。
第二层:平视看花。
这是科学的角度。
最典型的就是百度百科,冷冰冰的,好像野菊花就是一个外物,与人毫无关系。

野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的外形与菊花相似,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舌状花一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性苦、味辛,微寒。野生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等野生地带。以色黄无梗、完整、苦辛、花未全开者为佳。
野菊是一个多型性的种,有许多生态的、地理的或生态地理的居群,表现出体态、叶形、叶序、伞房花序式样以及茎叶毛被性等诸特征上的极大的多样性。山东、河北滨海盐渍土上的野菊,全形矮小,侏儒状,叶肥厚,注定是一种滨海生态型;江西庐山地区的野菊,显示出叶下面有较多的毛被物;江苏南京地区及浙江的野菊中,有一类叶在干后成橄榄色的。
第三层:仰视看花。
这是宗教的角度。
很多人借野菊花来表现傲霜斗寒的精神,余亚飞《野菊花》赞道:“田边河岸山坡上,野菊丛生花朵黄;处在寒秋时节里,傲霜怒放发清香”。野菊花有一种朴实的美。它能与风霜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很多人从野菊花的身上获取鼓舞的力量、温暖的慰藉。有的人甚至在书房挂上野菊花的图腾。野菊花对于他来说是隐秘的,是神一样的存在。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自律,非常勤奋,非常努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扬名立万,衣锦还乡,但是始终郁郁不得志,籍籍无名,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像一块名叫刘亮程的石头一样埋没在黄沙梁的民间。有一天,他走在山谷上,非常想不开。在一个无人涉足的峭壁下,他发现了一簇簇像火一样燃烧的野菊花,迎风飞舞,开得汪洋恣肆,花香弥漫。啊!野菊花,尽管没有人知晓,没有人欣赏,但它依然奋力生长,依然美丽绽放,活得那么淡然,活得那么骄傲,花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个意境像什么呢?就是《苔》的意境。在今年春节,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这首20字小诗《苔》。三百年前的清代诗人袁枚所作,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小梁,以及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小学的孩子们,在CCTV《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默默无闻的老师,与世隔绝的大山里的孩子,活成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用安静打动全中国!
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袁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