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Day 2 阐释性、符号性与世界观

Day 2 阐释性、符号性与世界观

作者: 金小妞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5-22 17:25 被阅读12次

    №.9 思考与讨论

    已阅读

    今天我们将进行意义层面——“这意味着什么”(阐释性问题)的学习。

    如果让你说出你所知道的甲虫名字,你可以说出几种呢?瓢虫、天牛……可能大部分人都只能说出两三种,但如果让你说你知道的宠物狗种类,你可能可以说出金毛、哈士奇、萨摩耶、博美、沙皮犬等等。你认为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这反映了什么情况?

    №.10 阐释性问题

    已阅读

    “这意味着什么”是一个阐释性问题,它要探究的是:行为、对象或表述对参与者而言都有什么意义?人类学家的目标则是了解这些意义,并向其他异文化中的人们解释这些意义。

    今天我们将继续借昨天谈到的圣劳伦斯河漏油污染事故进行探讨。作者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询问他们关于污染事故的意义,对于“这次漏油是一场灾难吗?”这个问题,结果得到了以下回答:

    Day 2 阐释性、符号性与世界观

    可以看到,有三分之二的居民将其标为“灾难”,而且他们在面对媒体时大多也会使用这个词,然而海岸警卫队和管理河道交通的公司则从未使用过“灾难”这个词,只把其表述为“漏油”或“污染事件”,从而把话题从“这意味着什么”引导到“我们该如何清理油污”。可见,同一事件中不同的群体对“事件的意义”往往都持有不同的观点。

    作者发现,认为这是一场灾难的居民视河流为他们的社区灵魂,他们房子上插的旗子大部分都是苍鹭、大梭鱼和船的图腾,他们在河流附近游乐、聚会,但是这一切,却可以轻易地被石油巨头摧毁,而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的政府却关注商业多于环境保护。相反,认为这不是一场事故的人倾向于认为这只是一场混乱,河流会恢复清洁,甚至有人认为当地的许多孩子可以侥幸获得一笔意外之财,因为他们能从参与清油队伍的工作,用这笔工资攒够大学学费。

    №.11 文化是种符号化过程

    已阅读

    阐释性问题是群体通过符号进行沟通、思考和记录的过程,因此我们首先要讨论“符号”这一概念。

    1. 什么是符号?

    说到符号,你可能会想到文字、图案,其实除此之外,自然物和文化制品同样是可以赋予意义的符号,比如一个自由女神像的小雕塑就可以代表美国。

    2. 这个意义为多少人共有?

    从前面的漏油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某个意义,因为每个人考虑的焦点都不一样。

    3. 有没有一个以上的共有意义?

    一个符号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意义,比如对于“龙”这个符号,西方文化认为它是邪恶与危险的象征,中国则认为它是中华图腾,代表着华夏民族。

    4. 文本背景如何影响意义?

    以“狼”为例子,在小红帽的故事里它是个残忍的骗子,在环保手册上它则是在食物链顶端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5. 这个意义会变化吗?

    显而易见地,符号的意义会发生变化。比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年夜饭的对于常年面临温饱问题的大部分人来说,是一场难得的盛宴,而现在,年夜饭上吃吃喝喝的意义变小了,常年分隔几地的家人团聚才是最重要的。

    6. 这个意义的认识范围有多广?

    每件事的意义范围都非常广,而每个人的认识都有限,因此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有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比如漏油事件发生后,当地的神父和牧师、生物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被迷惑的人们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7. 意义表达了怎样的价值观?

    意义包含对价值观,如真、善、美的认识。比如人们会问:“油污真的会被完全清理干净了吗?”这样追寻“真”的问题。

    8. 意义是否清晰?

    符号的意义清晰程度不一。我们手指向左边可能意味着向左转,也可能指代左边的某个人。

    №.12 意义在文化中的解释(上)

    已阅读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意义在文化中的解释,从浅层的口头表述,到行为、符号,再到仪式与神话,最后是哲学层面的世界观。

    1. 语言中的意义

    我们从4个意义层面来分析语言:

    你说了什么?

    第一层是信息中符号的文字转化,也就是我们的想法表达出来是什么样子。这一点就涉及语义学,语义学指的是对词义和句意的分析。我们在学习不同的语言时感受可能会更深,你有时会发现一些很特别的词很难简洁准确地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比如法语里的Retrouvailles,意思是与爱人长久分别后的重逢之喜,希伯来语Firgun,意思是当好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自己感同身受的那种简单而无私的快乐,这些词语在中文里都没有专门的词汇。

    你想的是什么?

    想法意味着文化预设的问题,意为说话人所说的背景知识。在整体性问题的章节中我们也学习过,有时虽然我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但由于我们的背景知识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同。

    你想说什么?

    想说的是什么表明的是内涵,即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作者特别提到了我们中国人打招呼时,会问:“你吃饭了吗?”目的当然并不只是关心你吃饭了没有,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你好吗?”。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一层涉及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以及艺术、仪式和神话中复杂符号的时空排列对意义的扩大和转换。隐喻指的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从而扩大了词语的意义。比如圣劳伦斯河的居民会把河流比作生存和发展之源。转喻指的是用部分代替整体。比如纽芬兰人会用“手”比作“人”,他们会说“我喜欢大家众手一心”这类的句子。

    2. 社会行为中的意义

    社会活动中的意义不仅通过语言传递,身体语言、姿势等也是传递意义的线索,它们可以反映出社会结构以及结构的运转方式。作者举了人类学家华如璧(Rubie Watson)在20世纪70年代对香港厦村的研究。她发现男性在一生中的名字变化有几个阶段,学名、朋友间的外号、家庭中的昵称;等他结婚时,族中长老还会给他一个新名字,以示他成为一个负有责任的成人;当他事业兴隆时,又会被尊称为“老狸”;等他年老退休时,通常就会被象征性地称作“爷爷”。相反,这里的女性一生中几乎没有名字,她们生育后被称为儿子的妈妈,如“吉旺仔他妈”,等她去世后,墓碑上只能看到“唐氏”——她父亲的族名,这与女性在这里没有财产、没有社会地位的情况相对应。如今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在中国很少发生了,甚至女性可以要求孩子与自己同姓。这就反映了女性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的变化。

    3. 关键符号

    在语言、行为等符号中,能够表达最重要的文化事实的符号我们称之为关键符号。比如美国的关键符号可能是《圣经》和国旗,非洲东部的恩登布人的关键符号则是一种叫“奶树”的植物——穆迪树。

    №.13 意义在文化中的解释(下)

    已阅读

    4. 仪式与神话中的意义

    人类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会通过复杂的仪式与神话进行沟通,这对于想了解当地文化的人类学家来说非常重要。

    仪式

    仪式的定义为由象征行为、表达方式、表达对重要真理之信仰的物体所组成的正式行为。仪式通常是宗教意义的,比如美国法庭上证人在作证前,需要把左手放在《圣经》上,举起右手宣誓,以保证自己所言属实。

    那么人类学家该如何才能发现仪式中符号的意义呢?第一,观察仪式的外在形式、特征是什么?比如证人宣誓时所站的位置、姿势、物体和语言等;第二,了解参与者认为仪式的意义是什么(主位视角),比如证人、警察、法官对宣誓行为的看法;第三,人类学家对仪式还能分辨出其他含义吗?比如人类学家可能会认为宣誓仪式和天主教堂里的卡里斯玛仪式有些类似。

    对于第三个问题,有些人觉得毫无意义,而且它可能会产生对仪式的过度解读,是一种“知识霸权”的体现,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弃这种客位视角,因为许多参与者并不了解仪式的意义,只知道“好像我们一直都这样做,所以我也就这样做了”,所以人类学家要做的是把主位视角与客位视角相结合,从而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仪式的内涵。

    神话

    我们把神话定义为一种结合了超自然的人物、行为和事件的叙述,表达了大众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念。虽然现在大部分人不再阅读神话,甚至觉得神话很无聊,因为它们都极“不科学”,洪水、雷电怎么可能是由于神发怒引起的呢?但我们对神话的考究并不是科不科学,而是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其实我们现在的许多文学、电影作品,甚至人们的行为模式都有着神话的影子,比如迪士尼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情节和人物,是来自结合了新教伦理(“我们这就去工作了!”)的中世纪民间传说。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就来源于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描述的尤利西斯在地中海的旅行。

    5. 世界观

    文化包括世界观,即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一系列观念和设想。世界观的两种象征形式是根隐喻和关键场景。

    隐喻我们在前面了解过了,根隐喻则是一种不断再现、激发情感的隐喻,比如我们会把祖国比作母亲。漏油事故后,作者收集了居民、官员、清理队的叙述,发现其中的根隐喻是,他们把漏油称为“大白鲨现象”。看过《大白鲨》这部电影的人可能知道,电影讲述的是长岛居民要在“为了大白鲨提高警惕”,还是“不顾危险迎接暑假旅游旺季”中做出选择,同样的,圣劳伦斯河的居民的矛盾也在于商业开发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

    关键场景指人们认为正确、成功的行为。它们传递了文化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漏油事件中的关键场景,就是天未亮时首批发现漏油事故的居民自发地赶到河边,把船拖上岸,把野生动物赶离污水区域。这些场景一再地被转述、报道,表达了人们对这类行为的认可和赞扬。

    Day 2 阐释性、符号性与世界观

    随着新闻业的发展,很多价值观的传递都是通过照片,比如上面这张逃难到欧洲时溺水身亡的小男孩的照片,就引发了全世界对中东难民的关注,使部分欧洲国家的难民接收政策进一步放开。

    №.14 今日总结

    已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八章——这意味着什么?(阐释性问题)

    关键词:

    符号,语言,行为,仪式,关键符号,神话

    要点:

    阐释性问题要探究的是:行为、对象或表述对参与者而言都有什么意义?人类学家的目标则是了解这些意义,向其他异文化中的人们解释这些意义。

    社会活动中的意义不仅通过语言传递,身体语言、姿势等也是传递意义的线索,它们可以反映出社会结构以及结构的运转方式。

    文化包括世界观,即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一系列观念和设想。世界观的两种象征形式是根隐喻和关键场景。

    思考与讨论:

    开头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说出甲虫和宠物狗的类型,你可能会发现你对这两者的了解程度差异巨大。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更深入的思考: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流行音乐、汽车、国内大学、宠物等等。

    对身边的朋友或家人进行访谈,让他们说出这个事物中他们知道的所有类目。

    综合所有人的答案,把这些类目写在纸条上,再进行一轮采访,并让被访谈人员对这些类目进行分类,说明原因。

    画一张表格显示这些类目和分类主要原因。(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对于“吵闹”这个关键词,有人认为是流行音乐,有人认为是传统民乐,你可以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原因的分类)

    通过这个表格总结人们的思考方式。(比如人们不像专业音乐人士那样对音乐进行分类,而是根据是否吵闹、是否老土等因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 2 阐释性、符号性与世界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lk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