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的发育是先天重要还是后天重要”是个争论已久的老问题。
历史上,有时候认为先天更重要,有时候认为后天更重要。直到今天,到底哪个更重要,依然没有明确答案。
现在科学上主流的观点是两个都很重要,因为无法分出哪个更重要,只好和稀泥,两者各占50%。这应该也是目前大家公认的观点。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即使知道到底哪个更重要其实意义也并不大,至少目前是这样。因为对于基因,我们目前基本上还做不了什么改变。我们能做好的只有后天的养育,所以只要知道后天很重要也就够了。
02
新生儿就有很多的心智技能(包括感知、运动、情绪等等)和遗传倾向性,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天生就会吃奶”,再比如出生后接着就可以和大人互动,这些能力可以很好的满足早期的需求。
新生儿的大脑容量只有成人的1/4,不过他们的大脑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因为人类神经系统的成熟是有特定顺序的。
刚出生的时候,脊髓和脑干 - 控制身体机能的底层大脑结构 - 已经几乎完全发育,可以很好的满足生存、成长以及和看护者建立亲近关系的需求。
出生之后,婴儿的大脑按照由下往上的顺序发育:
从参与运动控制的小脑和基底核,到控制情绪和记忆的边缘系统,再到控制我们所有行为、意识以及推理能力的大脑皮层逐步发育成熟。
刚出生的婴儿,整个大脑结构中,大脑皮层是发育最不完善的部分。
03
关于“为什么新生儿的大脑发育如此不完善”,科学界有很多解释,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解释是“人类都是早产儿”:
人类从爬行改为直立行走,所以骨盆变小了,因此不得不趁胎儿的头还不太大的时候提前把孩子生下来。
这个解释很有道理,不过解释不了为什么有些别的哺乳动物出生的时候也不比我们发育的更成熟。比如老鼠和猫,刚出生的时候,前几天甚至都不能睁开眼睛。
一个更好的理由是因为我们需要学习,刚出生的时候大脑皮层没有发育,或许是因为需要出生后的后天学习才能发育。人类确实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认知发育,那是因为我们有更多的心智功能需要学习。
婴儿的大脑就是为学习而生,简直就是个学习机器。虽然大脑经常被比作电脑的操作系统,但是两者有个根本区别是,大脑实际上可以自己编程。
需要和别人沟通,就自己生成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软件”,需要阅读,就自己生成字符识别和语义理解“软件”......
04
大脑发育从第一个细胞分裂开始就具有的超强的适应性。基因决定了神经元发育的顺序,但是发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决定的。
我们甚至可以说大脑是由经历塑造的,
在分子层级上,大脑内部有无数的、复杂的互动随时发生。同时,大脑不可避免和外部世界连接,每个触摸、动作、情绪都会最终都会在大脑留下它的印记。
对成人学习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人类的大脑终身都会保持延展性。这证明终身学习确实是意义的。
孩子大脑的延展性会更好。脑科医生甚至可以去掉整个左脑或者整个右脑的大脑皮层(某些极端情况下,这是癫痫唯一的治疗手段),而几乎不影响孩子的身体机能或者智力发育。
05
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几乎父母所有的决定其实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孕期喝不喝酒
出生的时候用不用药
母乳喂养多久
妈妈多久回去工作
是否让孩子参加早教?
给孩子规定什么纪律
看多长时间电视
…..
我们关注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行为是因为它们或许对孩子的心智模式会有持续性的影响,心智模式的工作方式又决定了大脑会如何塑造自己。
06
基因和环境对孩子大脑发育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球沿着一个陡峭的山坡滚下来类比。
基因就像是球的重力,受重力的影响,球一定是往下滚的。但是环境里面不同的成分,不管是石头、山洞还是树,都会改变球滚动的路径。每次路径的改变都会让球所处的位置变得独特,同时也为后面路径的延续方向做了一些限制。
孩子的大脑发育就和我们的人生一样,是没有办法回去重新来过的。
诚然,负责任的父母因为有了孩子,生活重心势必要做出很大调整,甚至可以说要做出很多”牺牲“。还好还好,从大脑的发育机制来看,养孩子没有白走的路,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你,每一步都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