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一,应该为自己加加油,打打气。
年岁渐长,要焦虑的事情越来越多。焦虑孩子的教育,焦虑父母的身体,焦虑自己的工作……,面对世界和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焦虑的情绪恣意生长。
但有时候,连我自己都清楚,这样的焦虑百害而无一利。比如,当忙碌的时候,会烦躁于这种忙的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当闲下来的时候,又会胡思乱想,担心哪天会不会被老板炒了鱿鱼。
人啊,真是个矛盾的纠结体。尤其是女人,似乎天生就带着容易焦虑的毛病。
02
但前段时间,跟两位好朋友长聊,让我渐渐感觉到,焦虑或许跟成长的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
在上一次的长聊中,我们都说到一个共同的观点: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像我们的妈妈那样的妈妈。
你不知道,当听到两位好朋友说到这个观点时,我震惊的目瞪口呆:天啊,没想到你们竟然和我有一样的想法。
这话乍一听上去,别人可能第一时间会觉得,那是妈妈不好吗?
其实并不是。总体而言,我们的妈妈都勤劳、善良,真的可以用一辈子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来形容,从内心深处,我们对她们都充满了感激,而她们身上这种勤劳、坚韧的品质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但即便如此,在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我们还是觉得母亲身上有一些突出的特点是我们无法认同甚至要坚决摒弃掉的。
03
首当其冲的就是焦虑。
一个朋友讲到,她妈妈一生忿忿不平的点在于,她的奶奶(也就是妈妈的婆婆)没有帮忙带她们兄妹俩。“你爸爸兄妹5个,别人的小孩她都帮忙带,同样都是孙子孙女,你奶奶凭什么是不帮忙带你们俩?”
在她的印象中,不管家里发生何种矛盾,不管是老公不够顾家,还是孩子成绩不如意,抑或是家里忙不过来,妈妈始终会把这把火引到“奶奶没有帮忙带孩子”这件事上。
以至于,从小到大,她不断的被妈妈灌输的观点就是:“你看到没,你奶奶都不要你们,你还不努力?不努力就没人要。”
另一个朋友讲到,她妈妈一直不满意的点在于,她爸爸一辈子没挣到什么钱,一辈子在邮局上班,工资太低,家里条件差,住的房子太小。
从小到大,在她的记忆中,妈妈总会和爸爸爆发出各种各样的矛盾,每次都会引发各种各样的争吵,每次吵架的结尾基本上都是妈妈指责爸爸:“你这辈子就是窝囊,一辈子没本事,让老婆和娃一家人蜗在巴掌大的小房子里。”
可朋友说,哪怕后来她和弟弟长大家里换了大房子,妈妈数落爸爸的话还是没变,“我妈一辈子都在抱怨,都在不满,都觉得我爸不够努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她,也一度对婚姻非常失望,工作起来特别拼命,生怕过上没钱、被人数落的日子。
04
焦虑的妈妈随之带来的还有脾气暴躁,喜欢打击孩子。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无数次被妈妈打击到抬不起头的记忆。
记忆中,我们的各种成绩在妈妈眼里始终是不够好,始终还有进步的空间。
虽然,当我们长大之后,尤其是当了妈之后,我们越发理解,妈妈当初这么做是希望我们不要“翘尾巴”,不要自满,要谦虚,要努力。
可是,回想彼时的成长经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会让我们深深的自卑,永远都觉得自己做的不好,永远都觉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永远都觉得自己要拼命努力。
而这种认知会像烙印一样,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里,一辈子都挥之不去。
当我们渐渐长大,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会越来越发现,人生不可能像妈妈们要求的那样,不停的奔跑,不停的努力。人生其实是一个超长的马拉松,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适当的慢下来,走一走,为自己的身体加点油,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继续往前走。
05
但理性归理性,我们虽然知道人生要学会从容淡定,学会张弛有度,但家庭教育的烙印就这样深深的烙印在我们身上。
我们自卑,我们害怕,我们担心,我们常常像上了发条的钟一样忍不住的不停奔跑,我们觉得工作要年年都有进步;我们觉得人生要不定的成长,尤其是需要数字衡量的东西,比如钱,比如业绩,一定要步步高升;我们不能接受原地踏步,不能接受止步不前。
与此同时,我们也常常累到筋疲力尽,累到想要放弃一切,甚至于觉得人生无意义。
可是,人生哪有那么多的增长啊?
以至于常常想入焦虑和不安。想来,挺吓人的,毕竟现在焦虑症和抑郁症没那么多,我们不想生病,但脑袋里的种种思绪却又让我们常常在理性与现实中撕扯。
以至于,每每情绪有些丧的时候,或者人生工作不顺的时候,我们都尽量提醒自己要及时阻断,不要让自己陷入自卑以及自我否定的情绪之中。
我们试着提醒自己:一路走来,你已经很努力很优秀了,你做的已经够好了。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现在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你已经进步很大了,你完全可以停下来缓一缓了,不要着急,你很棒的。
以此,我们为自己加油,为自己打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