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友友们好,欢迎来到现代散文园地。
今天咱们聊一聊“琦君的散文《髻》”。
那是上周天的下午,我正漫步在小区附近的小路上,如往常一样一边听着微信读书。正好听到台湾散文家琦君的这篇《髻》,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顿时忘记了身边嘈杂的人群,和秋意正浓的风景,兀自沉浸在文中。
突然,一种莫名的感伤涌上心头,猝不及防地,鼻子一酸,眼泪就要夺眶而出。
彼时,刚才还高挂天空的太阳,不知躲到哪朵云的后面,带着丝丝凉意的秋风趁机出来示威,卷得落叶团团转,而街道另一旁的紫荆花倒一树繁花,兀自粉嫩。
迎面来了路人,我赶紧定了定神,低下头,掩饰自己的神色。仔细思忖,到底是哪句话或者哪个场景触动了我呢?
也许文章一开头就为这种情绪爆发埋下了伏笔,先制造一个美轮美奂的场景,然后让满怀欣喜的期待瞬间落空。
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年轻的母亲美丽动人的形象,那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盘成像螺丝一样的尖尖的发髻,每天晚上她闻着母亲的发香入睡。母亲的头发,连接着母女之间浓浓的爱。
每年七月七日才能洗一次头,于是那一天,像一个盛大的节日。母亲洗发后,披着乌黑发亮的长发,映衬得雪白的肌肤闪闪发亮,像葡萄仙子,在厨房快乐地忙碌着。
如果父亲看到此情此景,应该会买一对水晶发夹送给母亲吧。而母亲可能戴过一两次后,就会收藏起来,以后就能变成我的嫁妆头面了。小琦君满心期待。
谁知,父亲没带回水晶夹子,而是带回一个年轻漂亮的姨娘。她的肌肤更雪白,如云的黑发更乌亮,新奇的发髻更时髦。
从此,母亲的笑容收起,随之一起收起的,还有那对姨娘送母亲的翡翠耳环。
这是母亲人生的转折点。
姨娘请了专门的梳头婆子,每天变着法子梳各式各样新奇时髦的发髻,父亲在一旁看着,眉眼尽是笑意。
而母亲,坚持梳一成不变老气横秋的发髻,待人也愈发冷淡,不苟言笑,不过30岁,却暮气沉沉。
文中一个场景,令人唏嘘。姨娘和母亲背对背在前廊梳发髻,姨娘那头有说有笑,母亲这头寂静无声。
一个春风得意,一个哀莫于心死。一个沐浴爱河,一个独守空房。不一样的发髻,不一样的人生。
本以为琦君会因为姨娘夺走母亲一生的幸福,转而恨她,谁知,通篇也没有一句姨娘的坏话。反而随着岁月流逝,逐渐生出相似的怜惜。
琦君长大后离开母亲,前往上海读书。一次姨娘来上海,带来母亲的照片,不过离别三年时间,母亲已满头银发,让琦君伤心不已。而姨娘也一身素衣,梳着最简单的发髻,脸上不施脂粉,神色哀戚。
那时,琦君的父亲已过世,剩下姨娘与母亲相依为伴,原本冷淡的关系逐渐变得如姐妹般融洽了。
母亲过世后,琦君与唯一的亲人姨娘又一起生活多年。姨娘也步入老年,再无往日光彩,一头如云的青丝只剩下一小把,夹杂着触目的丝丝白发。
琦君想为姨娘挽一个新的发式,却被拒绝,“我还要那时髦干什么,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一如母亲的口吻。
转眼又过去十几年,姨娘也已作古,不再年轻的琦君感叹,“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
文章就此戛然而止。淡淡的忧思,像风中的落叶,缠缠绵绵,依依不舍。
我想,这篇文章让我为之动容的,应该有两点:
一是,青春年华的消逝。母亲和姨娘都曾那么美丽动人,可是都只如昙花一现,转瞬间乌丝变银发,垂垂老矣。谁能躲得过日落西山,谁能不追忆似水年华呢。
二是,那位失爱的母亲。旧时家庭,男尊女卑,丈夫就是天,失去丈夫爱的女人,一辈子都生活在愁苦中。尤其还要与情敌朝夕相处,如何能展眉。
为那个年代的女人哀叹,也为自己生在新时代庆幸。虽然我们同样无法留住青春,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未来,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绑在“牢笼”中,满腔哀怨,未老先衰,心如死水,无所依托。
这篇文章中,发髻是明线,形象地述说着两位女人的冰火两重天,作者对母亲和姨娘的感情则为暗线,两条线互相呼应,饱含作者的思念和怜惜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座南方城市的秋景,也与书中的两位主角相似,既有巨大的反差又最终融为一体,互相映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一道值得回味的永恒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