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开学季,
大大小小的学校从门可罗雀,
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然而,在中国吉林公主岭的边陲村,
一个名叫三门李村小学的开学仪式
却略显孤寂。
操场上只有三个人,
两名老师和一个学生,
但即便只剩下他偌大的们,
所有的流程也没有丝毫的删减。
其实,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留在这里的是班主任陈洪艳,
体育老师刘海涛,
和12岁的学生王浩。
据陈老师介绍说,
曾经这里也算是一所热闹的小学,
有200名学生,10多位老师,
但是从2010开始,因为老师们接连退休,
学生们也一个个转到了镇上读书,
到最后,就只剩下王浩一个人。
为这一个学生也毅然坚守在岗位上。
“学生还在,我们走了就没人管王浩了,
所以肯定不能走。”
陈老师和刘老师本来可以去更好的地方去任教,
但因
从农村长大的陈老师,
知道农村教育步履维艰,
她更希望每一位孩子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天下来7节课,
语文、数学、英语,一样都没有落下,
陈老师说:“一个学生也不能糊弄啊,
一样要认真教,要不良心过不去。”
而且,她已经在这儿任教18年了,
很可能再有一年等王浩毕业了,
这所学校也就关闭了。
每堂课两位老师都认真对待,
因为学校设备简陋,
害怕自己耽误了下课时间,
他们便自己设置了14个闹钟,
准确记录上下课的时间。
很多时候,
其实下课对于王浩来说也只是休息,
老师怕他太孤单,
就时常陪他聊天,
还鼓励他去找村里的孩子玩。
但对于王浩来说,
下课是他最期待的时刻,
因为每到这个时候,
老师们就会对他讲外面的世界,
还有他们年轻的故事。
这些让王浩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体验,
也幻想着自己以后要好好学习,
有一天去那些地方看一看。
在老师眼里,
薪资、待遇,甚至是环境
都没有一个学生更有价值。
两位老师说:
“对他就和自己的儿子一样,
希望他能够成才。”
而王浩的父亲也经常来旁听,
看着老师们连休息时间都拿来陪孩子,
心里也是阵阵的感激。
等到了明年,或许这所小学,
也不得不面临没有生源,
进而消失在风尘之中的命运。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的一部电影名叫《一个人的课堂》,
尽管上映遭遇重重困难,
也尽管排片量少的可怜,
但依旧有很多人包场去支持。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却紧扣现实生活,
讲述了一位老师和留守儿童之间
“一师一生一世”的故事。
明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父亲在外打工时遇难,
母亲也一走了之,
只留下病重的奶奶,和年幼他。
作为唯一小学的学生,
老师宋文化不忍心明明一辈子就这样下去,
于是,他独自来到明明家授课,
陪他读书、成长,最终明明学业有成,
一张合影结束了宋文化的教学生涯。
整部电影平淡而又深沉,
我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农村留守现象,
与接受教育的难度程度。
每一位愿意奉献的老师,
都是最珍贵的财富。
而这部电影的结尾也告诉我们:
中国的留守儿童数量现已超过6000万;
其中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超过2000万;
单独生活的留守儿童高达205万。
他们可能时常面临贫困、饥饿、孤独、
车祸、溺水以及各种人为的伤害。
是啊,
前几天还有一张照片火遍网络,
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
这位“冰花男孩”是云南省鲁甸县新街镇
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为了上学,每天他都要步行1个多小时,
整整4.5公里的路,
让他的头上冻出冰霜。
紧接着,
很多人都注意到留守儿童的艰辛,
但即便如此,
所有的关心在现实面前依旧那么无力。
还有山西吕梁市的一个偏远地区,
这里共有三所学校:
庞家庄小学、武家山小学和乔家圪台小学,
但却只有4位老师在任教。
更可贵的是,
这四位老师是一家人,
多年来,他们整个家庭坚守在这里,
为农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着。
再看向四川达州的凤凰村小学,
很多人涌向城市,生源一年年减少,
最后只剩下庞坤晴一个学生。
唯一的老师周华明既担任校长,
还不得不兼顾打杂,
即便各种待遇都赶不上城市,
他也依旧为一个学生开办着学校。
为此,他还经常自我打趣:
“一对一的教学,就是在市里面都是不可能的。
村里人经常开玩笑,说我教的是精英。
但如果下学年没老师愿意上来,
我还是会申请留下。”
凤凰村所在的西外镇副镇长也说:
“就算只有一个学生,
村小也要继续办下去,
因为撤了再建起来就难了。”
都说老师是蜡烛,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
这句话放在农村留守教师身上,
更加深有体会。
传道受业解惑是老师的职责,
但真正能用自己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
用爱去改变教育现状,
才是一个老师的师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