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4王阳明致良知(后三变之2)

4王阳明致良知(后三变之2)

作者: 王嵘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4-22 20:25 被阅读0次

    王阳明,同质三变的第二变是在45岁至50岁之间,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是致良知,王阳明就是在践行致良知。

    什么是致良知,

    是经过了默坐澄心的第一阶段修炼后,时时刻刻能够分辨真我与假我,能够时刻依照真我一贯行事。

    “致”是推致和扩充的意思 ,就是能够时时刻刻凭良知处理一切事务。

    那什么又是良知呢?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中“与”和“。

    通俗讲”未发之中“就是人的喜怒哀乐还未发生的那一刻,原本面对事物的那份无偏无私的真心。

    例如常说的,一人看到小孩快掉到井里了,他立刻伸手去拉住小孩。

    拉小孩前未思考孩子的家庭背景及拉小孩后将会发生什么后果,这是”未发之中“,

    这时的心叫做”中“即无偏无私。

    伸手去“拉”这个行为是发而皆中节的”发“,是凭良知自然而然去做的一个行为。

    凭良知做的行为即是“发而皆中节之和”。

    所以“未发”、“已发”,没有先后之分。

    ”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之和“就是用无偏无私的心做事,凭良知做事,这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在这阶段提出:“默不假坐,心不待澄”。

    比第一阶段默坐澄心的境界又上一层。

    默坐澄心需要用静坐的形式,保持内心的安定,

    观察确定自己的真心真我,摒除假我,

    而致良知这个阶段,就是不需要用静坐的外在形式去安定内心,

    无论是坐着、行着,还是在做任何事的时候,

    已不需要外在的形式就都能保持自己的心是安定的。

    这里的”心安定“指的是良知没有被私意迷惑。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人,就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发而皆中节“的那个“中和”

    就是喜怒哀乐还未发的那一刻,依照无偏无私的心、凭良知去行事。

    良知就是道,就是天理。

    致良知就是做符合道、符合天理的事。

    致良知应是每个人实现光明人生的最佳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王阳明致良知(后三变之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bc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