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的课程内容是听说课,观摩了两节课,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节课,林老师使用的教材是外研版四年级下册,Module8 Unit1 They sang beautifully
这节课主要是讲了野餐,have a picnic,那么基于此,就要帮助学生搭建起关于野餐的结构性知识。比如When/where is the picnic? who went to the picnic? What did they do on the picnic? What did they saw?以及How did they went there?
1、建立结构
这样的when/where/who/what/how 就出来了,搭起来了框架。
2、听中环节
由于问题比较多,林老师每次听一小段,比如第一幅图就告诉了我们时间和地点。听完核对后,进入到其他的what/how?等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136e23eb3f87e3b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8955ae8dbde2fff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dc4665424e130f4e.jpg)
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中,我们也要有主次之分,老师着重放在了What did they do上面。下面的板书部分,板书了很多他们的所做的活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fb74bd68c4e9c72f.jpg)
在deep thinking 的环节,设计了一个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6f57cbb04006d2b1.jpg)
下面是专家张老师的点评,听完之后,深受启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d62a72bd9ecd0c87.jpg)
这一点得到的启发是,我们尽量要调动学生来去思考,而不是我们自己去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有也会更深入。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c08ff4343d3006d8.jpg)
对于这一点,我们作为老师要适当的去追问学生,这样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等。
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推测,要有依据,有理由,而这些,大部分都是要基于文本来出发,不是自己凭空想象的。预测部分,一般就是观察主图,或者老师再展示几张图片,学生看,培养观察能力,体现新课标的中的五项技能中的“看viewing"的能力。
另外两点,
1、我自己的启发就是:学生在听中提出问题时,有些学生用的时态错了,老师在这里所采用的纠错方式也很值得学习。
老师是问其他同学,Is he right?然后同学来纠错,比如学生说的是:Where do they go? ,另外一名同学纠错后,老师再重复这句话,并让说错的学生再次重复一遍。
这样其实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因为接下来学生在提问其他问题时,都自觉用了what/how...did they ...?
在最近听的优质课中,对于纠错这一环节,老师们基本上都是采用的recast 的形式,直接复述正确的答案。这样无形中给学生纠错了,然后让学生在重复一遍正确的内容。
2、老师要及时关注学生
尤其是当他们在练习的时候,也要关注。比如在imitate对话时,老师就抓住了一个细节,虽然是全班整体读,有一个女生边读边做动作,使用body language.及时给出了评价,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也上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96663/a9b00620a5b82666.jpg)
我们都采用deducing meaning from the context 遇到生词时,可以先不教,先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如果上到一半,切断思路,来单独教单词,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还在上一部分,没有转换过来。那么可以等到听得时候,有问题时,再来处理。把两个顺序换一下,不先教单词。这样思维的完整性就保持了。
张老师的点评真的是非常到位,感谢老师的付出。教学之路,需要仔细专研,不断深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