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报 语文建设杂志 2023-09-08 15:53 发表于北京
编辑说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历来为人称道,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其美不仅在于对荷塘月色的诗意书写,还在于对自身情感的真实抒发。四川省绵阳中学张勇老师从意识流手法角度入手,重新赏析了这篇经典散文,获得了别样的审美感受。请看——
意识流是20世纪小说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中注重描绘人物的意识流动状态。这种手法也被用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中。从意识流的创作角度赏析朱自清经典散文《荷塘月色》,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抒情性:内心独白式叙述
《荷塘月色》运用第一人称抒情视角,展开了意识过程的全知叙述。作者主要采用的是内心独白式叙述,体现为对感觉、印象等的细致描绘。全文所描写的事物与作者的意识活动息息相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深夜外出的意识动机;走向荷塘,是因为“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在这样的意识驱动下,作者沿着一条小煤屑路来到荷塘,边走边记录自己的感觉,“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作者在荷塘边看到的、想到的,也都通过内心独白式的叙述表达出来,引领读者随着其或平缓或激荡的心流,一起享受宁静,领略月下荷塘的别样美丽,追忆采莲的热闹,同时也直面现实生活,感受作者内心的喧哗与骚动。这样的独白式叙述,不仅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抒情性,还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矛盾的内心,正如文中所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流动性:双线结构与时空变换
自由联想是意识流作品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它既被作家用来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也被作家借来实现时空的转换,安排作品的结构”(王爱松《“东方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与文学史意义》)。在这些作品中,现实时空往往是短暂、狭窄的,通过人物的自由联想延伸出的时空却是广阔无垠的。
《荷塘月色》采用作者游踪和情感变化两条线索叙述。作者面对曲曲折折的荷塘,想到了“亭亭的舞女的裙”“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想到了“笼着轻纱的梦”“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想到了六朝时采莲的习俗,最后又回到了现实:“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构建了意识和现实两个时空,通过联想和想象实现时空拼接,自由驰骋,最终统一于人物的意识。
《荷塘月色》还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意识流动有了层次性。其中通感和比拟的使用尤为突出,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使用了通感手法来展现荷花的香气,清新中带着一丝朦胧。朱自清对荷花、荷叶的女性化比拟是潜意识中的联想使然,并未超出传统文学的隐喻范畴。将莲花比作美人,最早见于印度文学中,其后随着佛教东传,影响了我国古典文学创作,莲花成为君子、美女、爱情的象征,或表达作者自身品性的追求。作者夜游荷塘,思接千载,将穿越时空的意识流动投射在月光下的荷花与荷叶上。
矛盾性:情感的混杂波动
作者独自一人在月下荷塘,意识自由流动,由荷叶、荷花想到其隐喻,进而想到古人采莲的习俗: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随后,作者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和南朝乐府诗《西洲曲》里的句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热闹”“风流”的场景。不过,作者并没有沉浸在这个充满欢乐的场景中,而是很快回到了现实——“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通过作者建构的双重线索结构,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其情感的变化:由于在家中心里不宁静,作者想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独自前往,希望寻得片刻宁静;到了荷塘边,作者面对美景进行了独白式的印象扫描,直面自己的内心,给荷塘蒙上一层浓郁又朦胧的抒情色彩;很快,作者的意识又从虚拟世界中抽离,回到既喧嚣又孤独的现实中。可以看出,面对月夜荷塘,作者的意识呈现出一种“混杂”的形态: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自由与羁绊、进与退、去与留相互纠缠,情感随之起伏波动。
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写作《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刚从江南来到北京不久,面对政治、社会的剧变,作为知识分子的他难免会产生往“哪里走”的苦闷,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这种矛盾的心绪,通过《荷塘月色》中的意识流动展现出来,文章也由此体现出抒情性、流动性与矛盾性。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7月26日文章《〈荷塘月色〉——一场美好的意识流动》;作者:四川省绵阳中学/张勇;图片来自千库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