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
从大雁塔,匆匆赶往碑林博物馆,已是黄昏时分,大街上车水马龙,人群熙攘。满头大汗的我,一头扎进这古意盎然的碑刻世界。
西安碑林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为保存“唐开成石经”而建立。900多年来,经过历代征集,扩大收藏和精心保护,入藏碑石已达3000余方,石刻造像和其它文物11000余件。主体陈列,由碑林和石刻艺术两部分组成,共有展室11个,碑亭4个,碑廊6个及石刻艺术室1个。它是全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博物馆,享有“书法艺术圣地”之称。西安碑林不仅收藏了自汉代以来的历代著名碑石,而且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也尽显其中。可谓源远流长,大河汤汤。
在通往碑林展室的甬道两旁,高大的槐树,苍郁古拙,酡红的晚霞象神来之笔,轻抹树梢,给这偌大的庭院带来亮丽的一瞥。我趁着余霞未尽,请游人帮我摁动了相机,与心仪已久的“碑林”古亭,定格了亲密的接触。紧接着,我俯身穿行于碑石林立的展厅,象一尾饥饿的鱼,游进了水草丰茂的碧池。
在散发着千年墨韵的巨碑神刻面前,我的视野被一层层荡开。这里有古老剥蚀的篆书,美奂美伦的隶书,精妙严整的楷书,气韵生动的行书,汪洋恣肆的草书。它们无不展示出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与巧夺天工。这里大师巨匠如云:有王羲之的“雄强多姿、变化精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有张旭的“逸势奇状、连绵回绕、豪纵奔放、独具风貌”,有颜真卿的“丰腴充沛、宽绰端庄、园劲激越、顿挫郁勃”,有苏轼的“饱满跌宕、劲秀峻逸、天真烂漫、妙趣横生”……面对这一丛丛琼碑玉林,我的心被一次次震撼、折服。我在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面前,徘徊流连,这碑文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手,其内容是歌颂卓越的唐高僧玄奘,而我平时尤喜临习王羲之的“圣教序”贴,贴是碑的拓本,站在这古老断裂的石碑面前,我的虔诚被再次感动,我抚摸着这块被玻璃阻隔的石碑,依然象是触摸到书法艺术神奇而古老的根部,苍苍岁月,就是养育它的殷殷泥土。
我入神地注视着每一块碑刻,那丝丝缕缕的裂纹,漫灭的字迹,仿佛是这些书法大师立于千年华夏大地,风吹霜刻的深深皱纹,抑或是若隐若现的睿智的轨迹。
辗转来到石刻展厅,这里的石刻作品有圆雕、浮雕、平雕、线刻,表现内容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宫苑石刻和民间石刻。它们小到方寸之间,大到能有几十吨重量。小则匠心独运、斗量江山,大则气势恢宏、拙中见巧。尤其是那些高大雄伟的巨兽石刻,昂立大厅,仿佛迈动着千钧巨足,大地似在震颤,粗犷的造型、简练的线条,无不透出雄强刚健的气概。如此大手笔的艺术,生动地折射出汉唐的万千气象……
一部漫长的古代华夏文明史,似乎负载于金、石、土、木以及水,一个喜爱用金属打造皇权,用木质营造居所,用土地播种五谷,用河流浇灌生命的民族,却将不朽的艺术留给了石头,石头在永恒的时空里也终将消亡,而石头承载的艺术却因文明的传承而永恒。
我终于作别了这森森的碑林,带着些许启迪和深深的眷恋,融进了古都绚烂的灯火。
二00三年十一月三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