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及河南医疗健康主管单位探讨
—— 问“理”的路怎么那么难走
谨以此文寄托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并追寻一丝对中国医疗机构的希望
我是已故病人张桂兰的侄子。我姑姑今年54岁。她一生命运多舛:38岁丈夫意外交通事故身亡,留下一个14岁的女儿,从此孤儿寡母,彼此依靠,互相支撑,其中的艰难和辛苦,即便是亲人,也很难感同身受。后来,经人介绍,姑姑认识了现任的姑父,一位本分善良的老工人。继姑父也是一个苦命人,中年丧妻,独自把两个儿子养大成人,帮助他们成家立业。两个苦命人搭伙过日子,生活不再苦得发涩。一家人相处和睦,表妹对继父也非常敬重,再后来表妹结婚了,三年前也做了妈妈。本想着日子一天天越过越好,但万万没想到所有的幸福因为一次治疗戛然而止。
姑姑在前不久的身体检查中查出来心脏有问题,考虑到驻马店小城医疗条件有限,更为了给相依为命的妈妈最好的治疗,表妹第一时间带姑姑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为慎重期间,我还特意了解了这家医院,官网介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是按照国家三级甲等心血管病医院标准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建设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河南省十大民生工程、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性医院。”送姑姑来这样有实力的大医院治疗,我们觉得很放心。2018年12月9日,是我亲自开车把姑姑送到该医院,我还请姑姑和表妹一起吃饭,姑姑精神状态非常好。入院后,所有的治疗和手术都很成功,12月18日的手术是医院最优秀的主任和副主任亲自做的,医生告诉我们“手术非常成功”。20日副主任查房时,还向其他医生介绍该手术的成功之处,作为成功的案例让普通医生现场学习。
但是没想到21号凌晨5点左右接到表妹电话,说是姑姑病危,被推进了重症监护室。我们凌晨6点多赶到时,管床医生***说生的希望已经很渺茫。入院以来,我们所有的治疗和安排都完全遵照医院的安排,手术还这么成功,甚至在4点40分左右被推进重症监护室之后,在医生介绍意义不大的情况下,我表妹依然抱着百分之零点零一的希望给姑姑用上了昂贵的心肺呼吸机(ECMO,表述不准确之处以实际为准)!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人就要死了呢?!!!!我表妹和姑父接受不了,我爸爸妈妈接受不了,我们全家人都接受不了!但是我们依然相信医生,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很辛苦,我们也相信医生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盼望着每一个病人都能康复!但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到的:“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医生也无法救活每一个病人。只要医生尽职尽责,用心给我姑姑治疗,发生的所有意外,我们都能接受!
我们仅仅想知道从“成功”到“病危”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后来姑父说,12月20日晚上9点50分,姑姑感觉不舒服,他赶紧叫医生,进来的是一位他从来没有见过的非常年轻的医生,而此后多次进来的也是这位医生。直到12月21日凌晨4点11分左右,表妹才叫进来一位看似很有经验的医生,是她表示情况已经非常紧急,没有血压,赶紧送往重症监护室抢救。长达六个多小时的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位值班医生没有在第一时间露面?我们不苛责认真负责的医生,但我们有权知道真相!这既是对已故病人的交代,也是对辛勤医生和广大就诊患者的负责。
但探求真相的道路何其难也!!!“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原来都可能是生活血淋淋的真相!下面我想从“了解实情怎么就这么难”的角度,把这些天我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记录下来。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小,想以一己之力去影响世俗的所谓“明白”很难,但我愿意做我理想中的唐吉坷德。
我想和医院和医院的主管部门探讨如下问题:
探讨一:“三甲”是甲在一幢幢漂亮的大楼,还是应该甲在严密的制度、精细的管理、尽职尽责的服务?是仅仅甲在一定数量的专家还是应该甲在医者仁心的大爱、病患体验的温情?是甲在紧盯病患的数量、医院的收入,还是应该甲在治愈的比例,患者的体验?没有挂上“人民”的名字到底还是不是人民医院?
从2018年12月20日21时50分左右到21日凌晨4时11分左右,六个多小时的时间,患者多次感到不适,陪护家属多次呼叫医生,为什么都仅仅是0.5线辅助值班、规培生***到病房观察病情?(仅从现有视频等证据表现,因给的观看视频时间有限,可能描述不够准确)。一线、二线值班医生是没有接到通知,还是接到了,忙得到现场看看的时间都没有?或是医院制度、要求根本就是不需要一线值班医生亲自到患者病房查看病情?0.5线辅助值班有没有单独处置的资质?与一线医生的沟通只是通过电话就可以吗?医院值班的“0.5线、一线、二线”处置机制是怎么运行和落实的?为什么当日值班三个医生都不是患者所在病区的?手术医生、科室主任都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不愿意看到,但如果我知道我的介入手术后的病人发生此情况肯定跑着来!”**主任说:“我当晚2点钟还在医院,为什么没有人叫我一声?”“遗憾的是恰好那天晚上值班的都不是我们病区的!”(可能现在说这话的两位好心医生因为种种原因,都不会承认自己说过这些了,但我对他们的医者仁心深怀敬佩和感激)。这是不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姑姑是有一定救治希望的?是不是能说明医院值班安排上还有更恰切的原则方案?或是说医院的应急救治机制还有进步的空间?是不是能说明当晚值班医生们履行职责情况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这些疑问的源头从何而来的呢?不是医院告知的,是我们通过30多个小时斗争(用词不一定准确)得来的。21日上午11时左右,我在医院看到“心脏病抢救的宣传片”,考虑到,不是手术成功吗,即使突发情况,按照宣传片的说法不是有黄金抢救的时间吗?怎么我姑姑是在全省最专业性的医院,找最专业的专家,在专业的病区,受专业的护理,发生紧急情况我们理解,怎么在如此专业的地方就能错过黄金救治的时机呢?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暂且不表,先谈两条我的体验:
体验一,医生说谎是想掩盖什么?当我了解到只有一个比较年轻的医生来处理的情况后,就询问病区医生,**医生答复说“她(指当日一线值班医生)说她除了21点40分左右第一次没去,其他几次她都去了”。我就问另一**医生,医院有监控吗?**医生斩钉截铁,毫不犹豫说“没有”(后来有人解释说**医生刚从美国回来,对国内情况不了解,平时话就少)。我们只能相信,也不得不相信,**医生对专业太执着,对信息社会,对专业之外的事不太关注,但美国留学回来的不是也需要实事求是吗?不知道可以回答不知道,没有要求您必须知道呀,怎么就随口就来呢(这随口,这态度,应该不是美国留学培养的吧,应该是冲着对医院的责任及长期培训的结果吧?)?可能是医院、病区主任认为一线值班医生不可能一次没去吧,就安排病区护士长、保安队长和我们家属一起查看病区过道监控录像。从查看情况看,暂时没有看到一线值班医生从20日晚上9点40分到21日凌晨4点之间去过我姑姑病房的镜头,此医生也有说谎的可能性吧?
体验二:医务人员对病人家属的正常知情权,一再“转、拖、踢、磨”,到底是在拖延或是遮掩什么?11点30分左右,我们向医生了解当晚医生值班救治情况,**医生说“主任在调查,等半小时”,半小时过去了,我们去问,反馈说,“再等一个小时”,想想我们也真是听话,我们就在那里静静的坐着傻等,都不知道主任办公室就在我们隔壁。过了一个小时,我感觉不对,就问了*主任的电话,打通电话后,才从电话铃声响动中才知道主任室就在隔壁。**主任告诉我们“当晚一线值班医生**说,抢救的时候她去了”(此情况前段已述)。我脾气急,但还是非常理智,想着了解值班救治等情况别在病区了,影响医生心情,进而影响医生救治其他病患。我们是家属,很痛苦,更应该考虑其他病人情况,不能影响医院秩序,不能影响患者就诊,尽量减少影响医生心情。
我选择到医院行政区了解情况,好不容易混进行政区(此段经历下文叙述),好不容易找到医务处的人(午休时间打扰工作人员少休息10分钟,深表歉意),医务处**同志把我引到患者体验办。我首先询问,作为患者家属,我想知道当晚医生值班基本情况,符合要求吗?每一拨接待的同志都说可以,应该;每一拨接待的同志开始都是积极配合,无论是打电话核实、病区查看、医务处留存、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等等,开始都是理直气壮,可一到0.5线值班医生都卡壳了。就这样一个大家都认为合情合理合法的要求,就这样一个简单到不超过半页纸的基本信息,而且不要求非要盖章,不要求非要提供,不提供说为什么不能提供,甚至可以说我就是不提供都行。就这样简单的问题,千方百计通过患者体验办主任、当日总值班、医务处、法律顾问、院区医务处负责同志,直至我通过非常渠道联系上医院主要领导后,在医院**副院长参加情况下又拖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提供了这个每一拨接待同志都说是客观的,不能更改的事实。从申请知情值班医生基本情况到拿到文字材料用了近30个小时,这30个小时是在拖什么吗?是在遮掩或是试图遮掩什么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5188/7e255a1efaa0ce41.png)
如果连直面问题(可能存在)的勇气都没有,我们“三甲”的荣誉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仅仅靠“转、拖、踢、磨”,把不知道问啥的,问了拖不起的,糊弄成医院对接我的各位同志口中,所谓的“配合型家属”的话,我们“三甲”的信誉还从何谈起?如果连说真话都需要几拨人(含一定级别领导)近30个小时,来回斟酌的话,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观责任在哪,社会该同情谁?谁是相对弱势群体?国家各强力部委该重点保护谁,该思考点什么吗?如果“三甲”医院不能保证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因医护人员数量不足,造成或可能造成多病区综合交叉值班,又不能保证值班医生、管床医生、手术医生紧密联系(因术业有专攻,我的认识可能比较浅薄),让值班的医生能够有精力全面掌握所负责值班病区病情的话,这“三甲”是救人的医院还是可能随时会导致医生从白衣天使转入被告席的陷阱(表述可能不够准确)?
探讨二:从诱导放弃治疗运回老家到还有一线希望都不放弃的转变,是真实全面负责还是为将来可能减少的责任备书,能考虑一点孤儿寡母的承受能力吗?我们到底该相信白衣天使的哪一面?
我接到姑姑送到急救室的通知是2018年12月20日凌晨四点四十分左右,我们赶到医院是六点多,当时我表妹在住院部三楼重症监护室谈话间,一个又一个医生在问她“这个用不用,那个用不用”。我直观的感觉是,小女孩都傻了。我了解情况后得知,医生已经告知“瞳孔已放大,心肌坏死**%(具体数字记得不准确,暂且以星号代替,一切以真实为准)”。在此基础上我和医生(具体哪位,因当时心情慌乱未了解)讲,“我妹妹已经蒙了,在确保我姑姑得到该有的,所有应该用的抢救措施基础上,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有一个不太忙的医务人员给我们稍微讲讲病情,怎么抢救,让我们有个准备?”并且我一再强调,进一步解释是在不耽误病情治疗抢救基础上的。之后,再没有医生来说病情,一个个忙着让签字的单子都没有了,是不需要了?还是不用对患者家属告知清楚?还是……?
之后,大概在十点左右,有位医生非常有技巧的表达讲“病人现在还有生命体征,还可以拉回老家,等死亡了就不能拉回去了(此段文字仅是我家人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差)”。
因对我姑姑病情为什么会发展到这一步存在疑问(前文已述),就向**主任询问当晚值班情况,医生马上转变方向,答复“现在病人正在抢救,还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不放过,先抢救病人好不好?”我们能说什么,肯定是抢救病人为主呀,但在此所谓的“抢救”时段,再没有一个医生找我们家属谈过病情,没有一个医生告知我们的亲人到底是啥情况。
当然,我们还是真心认为,因为医生抢救忙,没有时间,敢于担当,认真负责。“一线希望”情况下,所做各种抢救措施,抢救方案也来不及征求家属意见了,抢救病人为主,有啥责任医生都承担了,因为医者仁心,为病人好,咱们阜外华中的医生在所不惜。我们真心希望医生都能够这样呀,也真心相信阜外华中的白衣天使都是这样的。
探讨三:在病人家属理智表达合理诉求的情况下,为什么要一步步试图把病人家属从理智引向极端?是谁非要把病人家属引到病区去打扰和影响医生及其他病患?医闹是从何而来呢?
我们开始是在病区了解当晚救治情况,在那里按照医院的安排傻傻的等待数小时(此情况前文已述)。期间,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们应该去哪里了解情况。我当时还算理智,想着了解值班救治等情况别在病区了,影响医生心情,进而影响医生救治其他病患。我们是家属,很痛苦,更应该考虑其他病人情况,不能影响医院秩序,不能影响患者就诊,尽量减少影响医生心情。
我就想着去医院行政区了解情况,好不容易混到行政区(大门紧锁,密码通行),找到医务处,医务处**同志把我引到患者体验办,我对陪我解决问题的同志表示感谢,毕竟耽误了人家10分钟午休时间,尽管不是那么愿意。“我想对您说,调解,谈心”的宣传标语醒目张贴,但对我前文所述的,经对接我的同志确认,属于合情合理合法的知情权的诉求一再推脱,类似“下班了还在给你服务,你想怎么着?”等等,期间过程,艰难困苦。我在想,我是宣传标语中的“您”吗?是调解还是应付,是谈心还是刺激,我有感受!是耐心温情还是横眉冷对,是病患之家还是视为麻烦包袱,我冷暖自知!患者体验办,我体验很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5188/1026f8a5eeb26266.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5188/b92365daaf1647f6.png)
期间,医院当日总值班**主任亲切接见了我们,并答应能够及时高效满足我们的合情合理合法诉求。我们很配合,很感激,但结果呢,没有结果。熬到凌晨3点多,仅仅是出具了一份12月22日早上上班时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家属所需了解当晚值班医生相关情况的证明书。我选择理解,我选择配合,我选择相信这份(如下图所示)得之不易的承诺!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5188/98a05b8c8de1fa8c.png)
第二天12月22日7点50分我准时到场,等啊等,患者体验办既无人值班对接,又无**总值班电话通知,而且电话基本不接,短信基本不回。盼来的是一条写有病区主任电话的短信,说是“今天负责与您对接工作的是**主任”。我回复“你们把我们逼到病房吗,能不能接个电话沟通一下”。**总值班对接我期间,我曾在患者体验办当着所有人面,对我们几个家人说,“咱们只要医院有一个人,不管是谁对接解决问题就不能去病区,对医生有疑问让工作人员去了解。如果真是没有一个人管我们了,去了病区,也不准大声说话,我嗓门大,你们要提醒并制止我。因为咱们是患者家属,更应该站在患者角度考虑,不能影响医院秩序,不能打扰医生工作,不能影响其他病人。”现在22日凌晨三点写下庄严承诺的总值班***不在约定时间处理问题,却把我推向病区!我不想去病区打扰医生和其他患者啊!我在徘徊,我继续联系,继续等待,但没有一个人管的情况竟然真得出现了!
真没办法了,我只能按照医院安排去病区找对接人。我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着上14楼的,走得很慢,一再告诉自己和医生交流一定要控制好情绪,绝不因为因为自己影响到医生的情绪。步行40分钟后,我在病区见到了**副主任,并通过**副主任联系了医院安排负责对接我工作的**主任,但该主任居然根本不知道和我对接工作这个事!!!哎,我该怎么办?我还算有点文化和见识吧,面对签下的承诺不兑现,让我去找**主任对接,而当事主任却毫不知情的情况,我都不知道怎么办,文化相对比我低,见识相对比我少的其他老百姓们该怎么办呀?
好在病区**副主任非常好,主动联系了医务处**主任,我申请给医务处领导通话,得到允许后,我对领导说,“我不在病区了,不和医生对接工作,不是医生级别不够,我也不要求什么领导来,只是我怕和一线医生对接,影响医生心情,进而影响对其他病患的救治”。我的诉求,领导很理解,说会安排人与我接洽,我一再表示,不用多高领导,只要能解决或能答复你们认为我们还算合情合理合法的诉求就行。商定半小时到,可等了半小时也没到。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5188/f8b29d8456a524f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5188/0bebc4761ea1d65e.png)
好不容易盼来了医务处**同志,谁知开始了漫长的,我认为的软磨硬泡之旅。因换了对接人,一整套程序我就必须重来一遍(让家属一次次重复他们痛苦的经历不残忍吗?),不是该有工作交接吗?不是医院各项制度都很健全吗?不是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感受吗?让我们重复,没问题,能不能不要求的那么理直气壮?“昨天是他,今天是我,我不知道情况!”哎,我是患者家属,我活该!我是人家眼中“找事的”,我活该!于是我又一次讲述起因经过,提出诉求了解当日值班医生的基本情况,并问该同志,“我的诉求合理不合理?合理!合法不合法?合法!等等云云”之后,回复的,我理解就是,“今天五个字,我可说多次!”——“5-7天答复”。这个回复我表示理解和接受,并提出,由院方出具接到我这个诉求的回执可不可以。您猜猜,三甲医院,医务处,正式国家工作人员,回答我,“今天我得到的指示,就是五个字,其他我不管,不行就*着”(此处省略一个字)。
期间,来了两个专门调来的同志,熟悉法律,也有一段理直气壮的过程,比如,你的诉求好办,国家卫健委网站上就可以直接查询打印,最后不了了之,为什么?因为只能查到2个医生的注册信息,只能给我2张。曾经的理直气壮都在可能试图遮掩***中那么可笑!
没有办法怎么办,碰到不**的(此处省略两个字)怎么办?我充分发扬排除万难的优良品质,找到了医院主要领导**的电话,一再交涉下终于安排主管医疗的**院长及**主任来对接工作。这里我要写上事实,一是这样的安排是我多次和主要领导交涉下才有的;二是我一再给领导表示,不用多高领导来对接,只要能高效处理院方认为是家属合情合理合法诉求的就行,现在授权和我接触的工作人员就行。
因对接我的**院长对我们很负责(截止目前),我暂时不再赘述有情怀,有担当的**院长对接工作后,我的一些不平凡的经历了,心力交瘁了,不想说了…………
2016年,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很明确,目的是为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内容我不敢妄加议论,但我想代表我个人表达一个观点:医院是个集体,是个单位,相对病人和病人家属来说,谁相对弱势一点,是医院还是病人及家属,这是个问题。保障双方合法权益,我很赞成,文件绝大部分条款都在具体规定如何保障医院秩序、权益等,我也没意见。但能不能把保障相对弱势的病人及家属权益(如果认为有点道理的话)的条款再明晰一点,操作性再稍微强一点,减少病人及家属被踢来踢去,求理无门的艰难境遇。让本已悲痛欲绝的病人或是家属感受一丝医院及医疗主管单位的温暖,感受一点一碗水端平的正义,体验一下,不是一有医疗纠纷或疑似纠纷就往病人或家属身上贴上“医闹”标签的权益保障。
优秀是需要培养的,坏人也不是一开始都是坏人,极端事件发生总是有原因的,并不绝对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一贯地贴标签,贴久了,他或她就是标签给他或她的定义了。
这个社会怎么了?民国时代,大儒梁漱溟的爸爸梁济在自杀前问已经成年的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会好的吧?梁漱溟在上世纪90年代去世前写了本书叫《这个世界会好吗?》还在问吗?我党已经成立97年,新中国建立也69年了!我认为,也始终坚信,有党的坚强领导,这个问号正在拉直并一定会尽快拉直!
可能我说的都是多余的话,有关部门正在考虑换个,或是正在稍微调整一点“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思路。我坚信,透明比遮掩好,信任比防备好,正视比掩饰好!
今年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各种评论、纪念文章很多,但一条重要的共识就是,“改革始于正视问题”。在我给阜外华中一主要领导建议中提到,“领导都很忙,我们理解。领导同志能不能稍微调整点思路?比如,对待反映情况的同志,能不能主导相关人员拉个微信群,先听一听,不用马上回复,甚至不用马上看,抽空看一看,这也能算是了解情况的一个平台和载体吧。哪怕设置成免打扰,领导特别闲的时候简单浏览一下都是可以的。我们不是都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都说言者无罪吗?”很可惜,这位领导在告知我已安排**负责后把我拉黑了,但我还是要感谢您,您有领导风范,起码说安排人对接,真得安排了!
正视问题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发现问题是调整思路的开始!这些年医患关系紧张是共识,国家、社会都很关注,我想这些关注也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吧?这些年,国家保护医疗秩序的文件、规定出台不少。我想,随着时间的推进,法制中国的发展,情况有些许变化了吧?咱们换个思路考虑一下,这些关注,这些文件规定,在有效保护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同时,有没有一丁点助长相关部门敷衍塞责的苗头?甚至是有恃无恐的**?我无词可用!
今年7月31日,克强总理以701号国务院令的形式,签发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条例》。我不怀疑此文件的初衷,也不怀疑此文件的积极作用,但在我去向省级医疗主管单位信访室依法正常履行投诉权利时,工作人员满脸堆笑,拿着这个一定厚度的红头文件,理直气壮地告知我们,“这个文件10月1日施行了,以前我们负责协调,现在得你们和医院先协调,协调不好拿着**我们再协调”,给了我们一堆《信访条例及有关规定》之类的小册子,打发回去等着了。哎,我当了20多年公家人,现在搞不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负责,什么是敷衍?20多年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到现在,甚至搞不清楚应该怎样遵章守纪了?
是我的悲哀?还是......?如果从此文中感觉,我们的描述还算客观的话,我们家人还算讲理的话,我想斗胆向河南卫生健康主管单位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领导同志们建议:稍微调整点思路,能不能在医患关系问题上,让相对不是那么弱势的单位,尝试“我家大门常打开,欢迎你来查问!公正透明及时,让院方、患者稍轻松!”个人认为,如果这样,起码是条思路;长久看,可能不是坏事!“改革从正视问题开始”,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如果能够都能主动这样,特别是作为人命关天的医疗机构来讲,是人之幸事!
记录的只是我个人认为还算客观的表述,不单纯为我姑姑事情的解决,也为给逝者以交代,家属以参考,医者以警示,医疗系统党员干部以提示,医风医德以匡正方面有所**,能有所什么吗?我在考虑有所什么呢?我迷茫,我无奈,但如果还能选择,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信任!
在网上看到过一张图片:图片上一位年轻的医生因为抢救一名19岁的少年失败,一个人在医院的天台上哭泣到无法站立。这几天,我也读了很多关于医学和医生方面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特别深刻: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话是美国的一位医学博士特鲁多的墓志铭。每个人,哪怕是超人,都会有自己的无能为力。我们深深地理解医生的辛苦,也清楚地明白,再好的医生也无法救活每一个病人。虽然我们此次与医生、医院、医疗主管单位的经历很痛苦,但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为难苛责认真负责的医生。
附上一些短信截图,给大家点参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5188/15298b8adf6a2806.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5188/0600df0d5e6075d7.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5188/b5286c4690e93194.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