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Y生家长的投诉,原因是Y生所坐的干净书桌,午休过后被换成了脏书桌,Y生气愤,家长也气愤。
处理这样一件事情,本也不费力气。经调查,是轮坐Y生上周位置的同学,忍受不了书桌里的脏乱及书桌所散发出的特殊气味,又将脏书桌还给了Y生。值得一提的是,Y生上周用了一周的脏书桌里的垃圾,并不是Y生所制造的,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拗口。
但是仍然有一个疑问,Y生坐了一周的桌位,有垃圾为什么不清理呢?后续和家长沟通了解到,Y生嫌脏认为垃圾不是自己的坚决不清理,并坚持与垃圾共处一周,以至于在三十多度的高温天气,垃圾自己产生陶醉现象,最后演变成今天的投诉事件。
理清此事原委之后,突然想到同办公室老师,今天兴高采烈的讲述她家D生的一件事。D生初中男孩子,集体训练期间,成为男生集体的顶梁柱,会做饭、会打扫卫生,令同办公室老师兴奋的更主要原因是,在大家都坐等其成的时候D生愿意伸手揉面,贡献力量;在大家嫌脏不愿相互碰触的时候,D生愿意帮助同寝室的同学收整物品;在大家都嫌脏嫌臭躲得远远的时候,D生愿意独自清理马桶。同办公室老师说的最后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她说“我不怕他现在吃亏,反倒我看到他会这些生活中其他人不会做的事,我好开心,以后他自己生活的时候我会很放心”。
两件事情同时发生, 不自觉的开始比较并深思,Y生表面干净厌恶肮脏,却能和垃圾平安共处多日,遭人嫌弃;D生看上去接触脏乱恶心之物,却一身洁净,令人佩服。如此比较,孰脏孰净一目了然,再将这两个生放大到我们的同龄,想来多数人都会选择与D生为友,既然我们都这样选择,更何况他们的同龄呢?
导致Y、D两生对待生活小事如此大的差异,根源在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根本是父母,难到是两生父母文化水平相差太大,导致龙生龙鼠生鼠?其实不然,两生家境相仿,生活环境相似,父母文化程度差异不大,两生都是独生子女,外部条件难以抉择谁更被偏爱。
难道是D生父母作为教师,所接触的育儿理论更成熟?实则不然,现在各种社交软件、各种知识传播软件、书籍铺天盖地,关于育儿的讲座、文案、心得唾手可得,普通家长的育儿理念比教师们更丰富、更有见解,经常听到有家长比老师更侃侃而谈教育心得与方法。到底是什么导致了Y、D两生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我也是出自一个普通的家庭,不知不觉中成了“别人家的孩子”。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父母都是中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状况普通,没有过高的眼界,我这样平淡无味的人竟也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特意跑去问妈妈到底是怎么教育我的,妈妈给我的回答催人泪下,她说“我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的”。
教育孩子,千万理论不如父母的言行
其实造就了孩子不同性格的,正是父母日常的言行。即使两对父母选择了相同的育儿理论和教育技巧,但是生活习惯是无法完全改变的,父母日常对待生活中的琐碎问题(A)所作出的反应形成了日常言行(B),这样的言行(B)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判断(C),融合成了自己的习惯(E)。
例如:事件A:父母每次和家里有隔阂的长辈见面。针对事件A,父母的言行可能为B1:轻蔑,不尊重,讥讽或抱怨,暗示孩子离此长辈远点。言行B1促进孩子的思考与判断C1:父母和长辈有矛盾,父母言辞力争,比较厉害。渐渐孩子的习惯就变成了E1:一点小事就与同学起冲突,小则谩骂,大则动手,不尊敬长辈,言辞激烈目中无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还是事件A,父母的言行也可能是B2:虽有矛盾但实事求是,不指藏骂怀,争论过后像孩子说明原因,并叮嘱孩子不管大家之间有什么矛盾,都应该尊敬老人,不能有失风度。言行B2促进孩子的思考与判断C2:父母与长辈闹矛盾实属无奈,我要做好一个小辈该做的事,不参与其中也不偏向任何人。渐渐孩子的习惯就变成了E2:遇事不会马上判断对错,愿意宽容他人,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相同的事件,不同的言行,塑造了孩子的不同性格,差距就在这一件件的小事中,越拉越大。
教育孩子不一定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依据,但一定需要一个言行合格的父母。你当父母了吗?你审视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