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传统社会里的一次"一鸣惊人",可以带来的效果是十天到半月,但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一次的"一鸣惊人"所带来的影响力那是百倍力量,这就是传播载体的区别,网络的辐射力量。
在这个内容供过于求的年代,传播是一种更高的学问。自媒体大咖池老师的有本新书叫《放大》,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很有启发和思考,作为普通人就是要学会放大自己的小才华,才能让自己被更多人看见。
回想自己在网络写作路上,也是因为一次次被放大,才有了成为职业写作者的机会,积累私域流量,了解平台规则,签约自媒体平台等。
在我第一本新书出来前,我特意去找了我们当地市的微信公众号,让他们发一篇我的文章,我承诺不要稿费,并会转发多个社群推广,而我的诉求只有一个,按照我的要求文末带上我的个人介绍,照片,公众号二维码。
在我写文第一年曾给这个家乡公众号号投过几篇稿,他们是要原创首发,并且是一千阅读量20元钱稿费,我写过的挑货郎,家乡的蒸肉粉之类的怀旧题材首发过该平台。
我新书《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出来已是2019年年初,彼时,我对个品牌的意识已更强,如果对方愿意把我的文章放在头条,我甚至愿意发平台几百元,只要他们按我所说的备注上介绍联系方式。
我考虑到这公众号号是老家人关注的平台,标题一定要击中圈层,带人本地地名,实现让老乡们转发效果,这才能提高传播率。
我让平台编辑用类似这标题:《某某市:这位女子用一年时间成为网络自由写作者》
《某某市14岁多走上社会用网络实现文学梦的真实故事》
…………
当天我们老家人朋友圈这篇文章刷屏了,很多人私信发我。我出生的村庄和隔壁庄都有熟人看到了。
更奇妙的是,我当年就读初中的学校里某位语文老师还因此关注我,加上我微信 ,她还报名了我年度写作营。至今,我们还常有联系交流,她也是80后人。她后来因为写作发表文章加入了安庆市作协,因此,去年调到市实验中学。她可能是想靠近我,了解一些网络自媒体知识。
还有在外地的老家人买我的书,有的5本,10本的支持。当天有数400多人关注了我的微信公众号。还有一位教育局的退休领导,把我的书推荐给安徽铜陵市某校。
在网络自媒体平台我都不习惯用实名,总觉得自己名字太土太俗,但那篇软文我就用了自己实名和照片,还备注了我是哪个镇上的人,但估计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没几个会记得我。毕竟我上学时身高是班上最矮的之一,少言寡语,默默无闻,属于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学生。
同年,合肥的一位文友姐姐,她把我推荐了一位记者老乡,对方在《大皖新闻客户端》 APP对我的新书也做了报道宣传。
另一位作协里认识的周姐,她2014年有本书出来,她更有想法,找到了个合肥某主持人,在电视节目《相约花戏楼》中作了书的推荐宣传,9年前的电视收视率远比现在高。周姐那本书为她创造了十多万元的营收。
以上这些就是关于传播的小技巧。主动出击,主动才有故事,主动才有更多可能性,主动吃点小亏,让对方更乐于帮助我们,喜欢和我们打交道。
同时要根据该平台做一些相应的调整。针对相关联的圈层传播,效果更精准,转化率会更好。
《穷爸爸和富爸爸》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清崎,有一个朋友在报社做记者,每天兢兢业业。
平时就负责写写文章,内容也不错,很受读者欢迎,但收入不高,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写作能力还算不错的她,在工作之余,吭哧吭哧地写书,希望通过出版自己的书,大赚一笔。这个想法很好,书中的内容也的确不差,但她还是遇到了难题。
因为她只会产出内容,不会运营和推广,最后导致新书一本也卖不出去,处处碰壁。
而她也变得垂头丧气,忍不住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懂得欣赏。
清崎听罢,劝她别灰心,先去学习一下市场营销,和相关的运营知识,后面自然而然就能卖出去了。
谁曾想,刚说完她就生气:
“不要把我和销售人员混为一谈,我绝对不会去接触销售的工作,太简单了。”
听完,清崎摇了摇头,不再说话,只觉得可惜,两人也就不欢而散,回归了各自的生活。
最后,她一如既往地写着文章,拿着微薄的收入。最终淹没于一地鸡毛当中,还时不时感叹命运不公,感叹才华无用武之地。
类似清崎朋友这样的人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才华可以秒杀一切,空有满腔文艺情怀,不肯向市场低头。
其实,就算你再优秀,社会上同你一样优秀的人也多如牛毛。你要明白如何走进别人的视野,让更多人看到你,这点也很重要。
在这个流量是稀缺资源的年代,我们不但要埋头写作做好内容,更要拥有网络思维,流量思维,用户思维,传播学知识等。
埋头拉车的时候,不要忘记了抬头看看路。随时记得放大自己的小才华。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