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的读书笔记】
用户画像是用户运营的起点,也是整个新媒体运营的起点,并为用户运营活动提供了整体方向。
用户画像的建立通过给用户贴上各种标签来实现。用户标签围绕三大问题来展开:
用户是谁?
用户在哪里?
用户在干什么?
“用户是谁”是了解用户固定属性。年龄、性别、职业等等信息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些属性短期内不会改变。
“用户在哪里”是分析用户路径,了解用户的互联网浏览喜好。例如常用的聊天软件,常用的搜索网站,常用的购物网站等等。
“用户在干什么”是分析用户场景,既在某一特定场景或时间的行为。例如下班回家的场景,用户会在路上干什么。
将这3者结合就组成了基础的用户画像。用户画像的描述要把握一个度,太模糊了无法指导运营活动,太精细又会将用户太过细分,减少了目标用户数量。
这本书中没有提如何获得用户画像,只提了建立用户画像的误区。一共有三大误区:提问式画像、大数据画像和代入式画像。
提问式画像
即通过问答的形式获得用户信息,勾画目标用户形象。这一方式有两个问题:
一方面是问题本身设计的不合理。例如A和B选择哪个,事实上用户可能想选的是C;又或者你是否爱国?这种问题大家肯定会回答是。
另一方面是用户的答案可能并不是其真实想表达的。当汽车被发明前,如果问用户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可能会说:想要一匹更快的马。如果福特公司的创始人听信了用户的回答,那么恐怕就不会有福特汽车了。
大数据画像
近年来大数据风靡各行各业,很多人通过大数据给用户画像,但这一方式也有两个问题。
一方面,大数据并不具备完整的维度。百度指数只代表行业搜索的数据,微信指数只代表事件热度数据……各个数据之间没有打通,而且代表的含义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大数据代表的是行业数据,尺度很大,许多数据可能被平均了。最直观的例子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均收入,如果企业目标用户都在农村,那么这一数据当然不能用来做用户画像。
代入式画像
这可能是很多运营人会用的方式,即从自身角度去推测目标用户的特征。但运营者自身并不等于用户,这一方式得出的只能是运营者的画像而不是用户画像。
个人认为书中写的这三大误区并不算是三种错误的用户画像方法,只能说是需要注意这些方式的不足之处,不能直接用于用户画像。
将这三种方式整合,分析,相互印证,是得出用户画像的有效方式。
新媒体运营如果建立用户画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