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看着新到的书,猛然想起自己先前写字时的错误,连忙把1号所写的“进化史”改为“演化史”。
这个习惯叫法真是根深蒂固。然后这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够严谨准确的,在命名上就带有偏向性,引人误解。
学习演化后最大的感悟明明就在于此,我还是犯了错误,如道金斯先生所言“后见之明的自负”。
常见的描述进化“方向”的图示认为历史的存在是为了引出我们的当下,这是进化在大众迷思中的主要标志。
智人的自负仿佛人类是进化的终章。
这种方向性是科学素养中一定要避免的陋习。描述观察到的大千世界时,主体是我们人,那自然不可避免地产生虚荣。诸多物种研究的书中,都会出现“一个物种比另一个更高级”、“能人比南方古猿更进化”这种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全是翻译的错误,原文里也一样选择了带有这种语意的词汇。
一些包含了考古的十分可信的报告中,也不免带着这种倾向叙述道:他们的牙齿开始显得和我们相似。
他们(直立人)就像是创作中的雕塑,未完成的作品。
这是怎样的愚昧和高傲。曾经我们对演化的认知可能是有偏颇,认为一切过去的类人猿的变化都是为了走向如今的我们。这都0202年了,必然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很喜欢道金斯先生在《祖先的故事》中的这样一句定义:
“一个活的生物所关心的永远只是在它自己的环境中活下来,所以它从来不是半成品——或者另一种意义上,永远都是半成品。我们也不例外。”
达尔文在著作《物种起源》一书中,几乎没有用到evolution这个词汇,即使提出“the theory of evolution”,严复先生也十分准确地翻译成了“演化”。是后人在理解不当的基础上,自己喊成了“进化论”。
曾经我们认为生物有高低贵贱,有它的历史背景,如今现代生物学不再认可这样假定必然的规律了。科普如果不跟上,普通人的认知改变又要多少年呢?
这种改变有什么作用?
基础结构的小小的改变,自然是变化巨大的。比如说,那么多爱着猫狗的“爱心人士”,并不了解自己的爱宠。潜意识认为他们仍是低等的,又或不了解猫的肉食性和狗的工作性,不知家犬家猫演化,又怎么配合他们的习性。说到配合,自学者又易深陷误区,过度保护。
家猫家犬,包括我们自己,从未停下演化的进程。他们有固有的一些属性,却也并非不可撼动。在食性上、活动上配合欠缺已是可惜,错误的安置(比如猫背包)简直就是变相虐待。对于宠物的应激刺激,把握尺度,不亚于把握与人相处的尺度。
说来,能认识到演化的公平,也能重新思考人际交往。人类固然是社会性动物,却也不乏独自生存的能力,尤其是现代社会解决了生物最基础的一些困难。
对于这些,起码我们是该不断反思的。现代人的困扰恰好多在人际关系,与自然爱物上。
达尔文著作拾人牙慧属实,刻苦研究也为实。
“达尔文主义”被其他领域的人主观臆断,灵活运用,衍生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和自然的规律已经相去甚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