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快感认为美感,把联想认为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此外还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持有的就是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欣赏。
在这里我不妨先说说自己的经验,我到国外读大学研究文学,比如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教授在课堂上讲些什么呢?
首先英国的学者最重版本的批评,他们费毕生的经历做这种版本研究勾当。
其次他们重视来源的研究。比如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他的哈姆雷特一部戏是根据哪些书?他的剧中情节和史实有哪几点不符?
第三是作者的生平,莎士比亚生前超什么职业?几岁到伦敦当戏子?他的十四行诗里所说的黑姑娘究竟是谁?哈姆雷特是否是莎士比亚现身说法?当时伦敦有几家戏院?他死时的遗嘱能否见出他和他妻子的情感?
这三种功夫合在一块儿讲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考据学。
我的讲莎士比亚的教师除了这种考据学以外,自己不做其他的功夫,对于我们学生也只讲他所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剧本本身,他只让我们凭我们自己的能力去读,能欣赏也好,不能欣赏也好,他是不过问的。
许多人是把研究文学和整理国故当做一回事。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的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注意到这些问题就是离开形象本身,但是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绝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一般赋予考据癖的学者通常都不免犯两种错误:
第1种错误就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一字一画都有来历,于是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史实的支配。艺术生于创造的想象,不必实有其事。
第2种错误在因考虑而忘欣赏。他们既然把作品的史实考证出来以后,而不进一步去玩味玩味。
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考据就是一种批评。批评学者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我把他们分为4类:
第1类批评学者自居“老师”的地位。他们欢喜向创作家发号施令,他们以为创作家只要遵守这些教条就可以做出好作品来。
第2类批评学者自居法官地位,法官要有法,所谓法便是纪律,这帮人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然后以这些纪律来衡量一切作品,和他们相符合的就是美,违背他们的就是丑。
第3类批评学者自居舌人的地位,舌人的功用在把外乡话翻译为本地话,叫人能够懂得。舌人说:我不敢发号示令,我也不敢判断是非,我只把作者的性格、时代和环境以及作者的作品来源和意义解剖出来,让欣赏者看到易于明了。
第4类就是近代在法国闹得很久的印象主义的批评。他们的领袖是法朗士,他说: 以我看来,批评和哲学与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的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法官式的批评相信美丑有普遍的标准,印象派则主张个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我自己觉得一个作品好,它就是好。他们也反对舌人士的批评,因为舌人士的批评是科学的、客观的,印象派则以为批评应该是艺术的,主观的。
一般讨论读书方法的书籍往往劝读者持批评的态度,这所谓批评究竟取哪一个意义呢?它大半是指判断是非。
所谓判断,所谓持批评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判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这其实就是法官式的批评。
批评的态度和欣赏的态度(美感的态度)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其实就是我们在开头时所说的科学的态度,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
批评的态度需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
批评的态度预存有一种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
印象派的批评可以说就是欣赏的批评,就我个人说我是倾向这一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印象派往往把快感误以为美感。在文艺方面,个人的趣味本来就有高低。
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是不好,我们还应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说出道理就是一般人所谓批评的态度了。
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现在一般青年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网友评论